文 | 劉南豆
編輯 | 張穎
來源:毒眸(ID:DomoreDumou)
2022年的好萊塢大片在國內開局不利。上映第7天的《新蝙蝠俠》和上映第11天的《神秘海域》,目前票房都還沒能突破1億大關。
三月初,電影大盤單日票房屢屢跌破兩千萬關口,從業者翹首以盼這兩部引進大片救市,顯然,期待有一次落空了。
當然,疫情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從《神秘海域》上映的3月14日起,全國營業影院數量開始斷崖式下跌。據燈塔專業版統計,22日的全國影院營業率僅48%,全國超半數影院均已停擺。即便是影院沒關門的地區,基于疫情的嚴峻形勢,觀眾出門消費的意愿也必然大受影響。
但即便拋開疫情的這一誰都無能為力的客觀因素,兩部影片的表現或許也難稱滿意。這背后,其實只是引進片從疫情前就出現的整體下行趨勢的又一次延續。對于國內觀眾來說,作為奇觀的引進片是曾具備新鮮感和不可替代性的,但如今隨著審美的變遷,引進片無法再如從前那般,給人們帶來視聽體驗上的革命性進步或情緒上的撫慰,于是便只能隨著市場的冷熱而動,再難復現“救市之作”。
疫情終會好轉,但曾經作為市場主力的引進片,在疫情的考驗過后,將走向何方?
失去半數影院的日子
這一輪疫情開始之前,電影市場已經冷淡很久了。在過度依賴春節檔影片的長尾效應、幾部中小體量的引進片也難稱佳績的情況下,3月9日和3月10日均出現了單日票房跌破2000萬的“至暗時刻”。
在當時,有從業者對毒眸(ID:DomoreDumou)表示,十分期待并看好《神秘海域》與《新蝙蝠俠》兩部大片的表現。看好的理由很簡單,《神秘海域》作為一部純粹的爆米花影片,能給大眾帶來直截了當的“爽”,這樣類型的電影在內地市場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出現了,觀眾有一定程度的觀影剛需亟待釋放。
而《新蝙蝠俠》,作為世界知名的超級英雄IP,單人電影已經暌違熒幕十年了,其在海外市場率先釋放的口碑也很不錯,至少在國內影迷群體中受到歡迎是順理成章的。
然而,苦等到兩部影片上映,疫情也同步降臨了。從3月13日至3月16日的三天內,全國累計營業影院數銳減了1885家,占全國影院總數的15.6%。到3月18日《新蝙蝠俠》上映時,全國營業影院數僅剩60%了。如果簡單粗暴地把每日關停影院損失的票房按比例補上去,那么《新蝙蝠俠》上映5天時的票房大約在1.5億左右,《神秘海域》上映9天時的票房約1.05億。
當然,這種假設的不嚴謹之處在于,停業地區中不乏上海、深圳、天津、江蘇等一二線城市重要票倉。對于引進片來說,高線城市更加是核心受眾所在地。兩部影片的想看數據中,一二線城市占比均達到了70%以上。因此,如果沒有疫情影響,兩部影片的最終票房或許還要再高于這個數值。
《新蝙蝠俠》想看數據
但即便如此,這個成績也只能算中規中矩,距離“救市”級別的爆款還有不小差距。造成這一結果,既有影片自身的原因,也有宏觀環境上的變化。
從影片自身來說,有業內分析師表示,《神秘海域》盡管符合爆米花爽片特質,但套路較為老套,缺乏新鮮感。同時,其IP本身的影響力十分有限,改編的同名游戲在國內知者甚少。而近年來大部分能在國內市場成功的爆米花影片,本身也有著高知名度的IP加成,例如《速度與激情》《哥斯拉大戰金剛》《復仇者聯盟》等等。在沒有IP基礎的情況下,除非擁有卓越的品質引發口碑效應(如《頭號玩家》《瘋狂動物城》),或者有龐大的營銷投入以拉動新觀眾入場,但這在影院大規模關停的情況下并非理性的選擇。
《新蝙蝠俠》的缺陷則更為明顯,3個小時的觀影時長、劇情上的理解門檻、非爆米花式的敘事手法,均讓其無法突破影迷圈層,觸達更廣泛的下沉市場。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三四線城市觀眾購票比例僅占29.5%。
更宏觀的層面,疫情影響的不僅僅是影院停工這一顯性要素,即便在沒有關停的地區,普通老百姓出門消費意愿降低的隱性因素也不可小覷。當然,這是所有第三產業共同面對的問題。但電影是作為出門娛樂、社交等一系列消費動作當中的一環,并非所有觀眾都是沖著電影本身去電影院的。
而電影在大眾消費中的順位,從疫情之后也在不斷降低,今年春節檔的觀影人次相較于去年縮水了近30%就是最好的證明。在春節這樣近乎剛需的消費場景下,電影院已然難以提供足夠的消費吸引力,遑論缺少節假日的冷檔期。
三月,就是典型的冷檔期之一。在電影消費越來越脫離大眾消費的本質之后,非節假日時間能吸引到的觀眾數量會越來越少,大盤的冷熱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而引進片,定檔時間難以自主決策,如今在常規節假日檔期看到引進片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少見(時間線較長的暑期檔除外)。
因此,往后的引進片,或許要長時間與冷盤共處。在大盤清冷的情況下,單片“救市”的現象將越來越難出現,只有在大盤熱起來的時候,優質的影片才能實現順勢而為。
奇觀不再
實際上,在2020年疫情爆發之前,引進片的下滑就已經初見苗頭。
2017年-2019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引進片的數量分別為5部、4部、2部;票房過10億影片中,引進片數量分別為8部、7部、5部。爆款引進片的數量和票房攫取能力都在逐年減少。
票房占比也在下滑。2017年引進片在總票房中占比為46.6%,而到了2019年下滑到了37.9%。要知道,2017年引進片數量為95部,2019年有112部,也就是說,引進片在國內上映的總數是在增長的,但票房卻沒有達到與之匹配的提升。
疫情之后,這一趨勢無疑又更加放大了。首先是引進片供給的銳減,2020年和2021年引進片數量的總和都不及2019年,票房占比更是跌到了20%上下——從“半壁江山”變成了“氣氛組”,引進片到底經歷了什么?
大眾評論中常提起的引進片衰落原因,無非兩個角度,生產端與消費端的流變。
從生產端來看,主流商業引進片生產者好萊塢,在近幾年表現出了過度的“IP依賴癥”,缺乏創新。尤其在疫情過后,好萊塢出于投資回報率的考量,將生產大量的IP續作作為核心策略,令全球市場的媒體和觀眾都大呼審美疲勞。
但需要區分的是,這一批評究竟是更多基于藝術層面還是市場層面的。從市場表現來看,好萊塢影片正在回溫。近一個月以來,以《新蝙蝠俠》《神秘海域》領銜的北美市場票房,是去年同期的6倍有余。去年年底的《蜘蛛俠·英雄無歸》在全球市場也累計獲得了18.84億票房,成為了全球影史票房第六??梢?,盡管從藝術層面好萊塢電影或許難以再提供新的驚喜,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好萊塢大片的市場影響力仍在。
關鍵在于中國市場。好萊塢大片在中國的市場影響力并未回溫。因此,在毒眸看來,更核心的變量還是消費端的中國觀眾。
對于國內觀眾來說,電影審美尚未完全建立之時,大家感知電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部影片帶來的奇觀,而引進片就是奇觀的主要提供者。2000年代,《哈利波特》《魔戒》《黑客帝國》等引進片,為當時的電影市場票房提供了不小的支撐;2010年初,《阿凡達》的火熱席卷全國,許多觀眾跨城買票看電影,這種前所未有的奇觀帶來了一種近乎于旅游景點的魅力,也在客觀上加速了國內3D電影設備的普及,推動了電影產業下游的升級。
但如今,隨著大眾審美的變遷、00后等新一代觀眾的成長,奇觀不再是稀缺品。國產電影的奇觀化制作水平也在大幅進步,引進片的定位退化至“奇觀的補充者”。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毒眸,現在的中國觀眾,更喜歡看與自己現實生活有關的電影。它可能是歷史、是愛情、是親情,但共同點是都和自身經歷、情感體驗有關:“引進片在中國觀眾的眼中,始終是在講一個他者的故事,這注定了它的吸引力不斷下滑?!?
與此同時,講自己故事的國產影片,也在視聽等技術上有著肉眼可見的進步。從《戰狼2》《紅海行動》到《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長津湖》,每年票房排名前列的影片都是奇觀類電影制作水平的突出代表。
而觀眾的審美變遷,在從業者看來,其實是逐漸成熟的體現,“現在的觀眾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且很會辨別,不像以前,是個大片就要去看,現在會綜合身邊人的口碑等因素去分析到底值不值得看?!?
成熟的觀眾也能幫助建立成熟的市場。從短期來看,這固然對于傳統大片是一大沖擊,但面向未來,不論對于電影創作者還是營銷人員來說,都能更清晰地了解到觀眾想要什么,將適合某一類群體的影片針對性地推薦給對應人群,帶來更穩定的市場預期。
當然,引進片仍在某些類型當中保持著競爭優勢,對于這些類型有偏好的觀眾,也將持續地成為引進片票房的支持者。比如超級英雄主題的電影、《頭號玩家》《失控玩家》等游戲主題的電影、《哥斯拉大戰金剛》等怪獸主題的電影,這些都屬于目前國產影片難以觸達的奇觀類型,能給國內觀眾提供差異化的觀影體驗。
只不過這些優勝類型獲勝的前提,依然是大環境的形勢能有所好轉。
“口紅效應”去哪了?
如若回看歷史,不難發現,大環境的清冷并不一定導致電影消費的低迷。美國在20年代的經濟危機時期,反而造就了其電影業的蓬勃發展。這是經濟學當中著名的“口紅效應”,意指當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時候,諸如口紅等廉價但能粉飾生活的消費品反倒會銷量上漲。彼時的美國電影,就是普羅大眾生活陰霾當中的那一抹“口紅”。
那么,在疫情籠罩全球的這幾年里,為何“口紅效應”沒能奏效呢?
原因在于,那個年代,好萊塢提供的影片尚能夠帶來足夠強烈的新奇體驗和撫慰人心的正面情緒,而且趕上了電影技術迎來革命性突破、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時代的紅利期:1927年華納兄弟發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讓影院人滿為患,觀眾甚至買站票觀看;1929年,好萊塢大制片廠已經全面停止了無聲片的制作,在一年之內半數美國影院均裝上了音響設備,新的時代來臨了。借新時代新氣象的東風,電影才得以生龍活虎地發展。
不只是技術上的突破,影片內容也給予當時的民眾極大的撫慰。順應有聲電影出現的浪潮,歌舞片開始成為好萊塢電影的主流,一直延續到30年代初。當時的電影,無論講的是什么故事、拍的是什么類型,都會在當中加入一段歌舞,讓民眾將現實的殘酷暫時丟在腦后,是謂“造夢的藝術”。
2009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彼時的中國電影產業同樣復現了“口紅效應”,迎來逆勢上揚。當年的總票房達到了62.06億元,較前一年增幅為42.96%,超過此前4年的票房增速。其原因同樣來自于技術與內容的升級迭代。
那一年,是3D熒幕普及的爆發之年。在2007年引進第一部3D電影時,國內僅有82塊電影屏幕,到了2009年8月,這一數字增長到了330多塊。而年底即將上映的3D大片《阿凡達》,使得國內各地影院緊急增添3D設備,到12月31日之前已經達到600多塊。
那一年,《建國大業》的出現也從內容上開啟了主旋律電影商業化的時代。與過往的獻禮片不同,《建國大業》史無前例地聚集了大量明星演員,兼具了教育性和娛樂性,從而帶來了票房的井噴,打破了當時的國產電影票房紀錄。
而到了這幾年,從視聽的角度,全球電影產業都難以再發掘出革命性的進步了。反倒是家庭觀影、線上觀影的視聽體驗不斷進步,線下也出現了密室、劇本殺等沉浸感遞進的新娛樂形式。這些娛樂消費方式,成為那支替代電影的“口紅”。
從內容的角度來看,提供娛樂化的、正向情緒的影片并未成為國內外電影供給的主流。哪怕是大檔期中的商業大片,也有不少底色十分悲涼的作品,一支黑色的“口紅”是很難引發“效應”的。
這個道理對國產片和引進片是通用的,但一直以來引進片以提供奇觀作為主要賣點,決定了它總是需要更大程度地扮演“口紅”的角色。而像《神秘海域》這樣的中庸之作和《新蝙蝠俠》這樣甚至有些復古的影片,從視聽和內容的角度來看都難堪大任。
不過,引進片供給還在持續,假如四月初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加之國產影片在清明檔帶動大盤熱度,那么《精靈旅社4:變身大冒險》《神奇動物:鄧布利多之謎》等影片或許有機會在更好的大環境下,迎來相應的票房增幅。也有從業者表示,今年待映的影片中,《侏羅紀世界3》是在IP和類型上最有希望復刻去年《哥斯拉大戰金剛》票房表現的。
只不過這些美好的愿景,至少要等到下半年去實現了。有希望總是好的,畢竟誰都不想引進片在國內的2022年,還未開局就繳械投降。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已獲授權,版權歸毒眸所有,未經許可不可轉載或翻譯。
文|陳首丞編輯|張友發來源:毒眸(ID:DomoreDumou)“他熱愛紐約,將其過分美化,不對,應該說,將其過分浪漫化……不好,重來,他對曼哈頓存在太多幻想……
文|陳鑌編輯|張友發來源:毒眸(ID:DomoreDumou)3月第一周,《新蝙蝠俠》席卷全球銀幕?!缎买饌b》由羅伯特·帕丁森出演蝙蝠俠,成為自1989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