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水之道》上映一周,票房剛過5億,平淡的表現實在與映前行業的期待相差甚遠?!皣鴥入娪坝^眾對視效大片不感冒”,“進口大片威力不再”,諸如此類的討論迅速蔓延開。
另一邊,即將到來的圣誕、元旦檔期里,有《想見你》《絕望主夫》等華語電影定檔,“阿凡達”的存在似乎并不足以對它們造成威脅。國內觀眾的觀影審美和偏好到底如何,隨著檔期的到來和新片的上映,很快就會有答案產生。
但在當下,比起論證國產電影和進口大片誰更適合中國本土市場,更重要的問題是,國內電影的內容質量和供給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重新調動起觀眾的觀影熱情、把這幾年已經與電影院疏遠的觀眾拉回來。
在第四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電影創作論壇,“立足國際視野,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的討論在此發生——“走出去”之前,立足本土市場、解決當下的電影困境更為重要。為此,論壇邀請到了導演、編劇章明,編劇、監制張家魯,新麗傳媒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新麗電影CEO、制片人、發行人李寧,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逸松,美術指導韓忠和制片人張宇,共同探討電影創作者在國際視野下立足本土的創作、思考和表達。
以下是毒眸(ID: DomoreDumou)根據現場內容,對論壇發言的整理——
章明:電影的先鋒和獨立性是基礎
這幾年電影行業的數據并不樂觀,對電影人,尤其是對頭部電影公司來說,可能面臨更大的責任,而對于大多數的腰部或者底部的公司、工作室來說,他們的機會更少。當下,講故事都很困難,何況是走向國際視野。
在現在的電影生態環境下,其實大多數走向國際視野的反而是那些底部公司的小制作,他們可能更能在藝術性、獨立性上保持自己的原創精神,更秉持人類共同的價值,能夠得到普遍的認同,而且在小成本制作的情況下,可以保持相對的原創精神,不會有更多商業、經濟上的壓力,會更具有先鋒性。
我們這幾年在國際上看見的中國電影可能更多的是,接近于獨立制作的小成本的藝術片。所謂的先鋒性、獨立性,這是任何國家、任何體制下,電影都必須具備的一個強大基礎,必須有很多的底部小制作的電影來進行各種探索,才能維持這一商業前進的動力。
所有技術、藝術上前衛的、探索性的技法和講故事的方式,以及題材的選擇,都是從小制作開始的?,F在我們看見特別流行的、商業的那些電影作品,他們所具有技術或者講故事的方式無一不是在過去先鋒探索性的電影里面吸取了營養,比如大量的手持攝影,都是過去特別先鋒特別有創意的一些電影的拍攝方式,如今在大片里成為普遍應用的方式。
所以我認為,走向國際視野就是要立足底部,要有一個很好的土壤,讓各種想法各種創意能夠應運而生,這是最基本的。
張家魯:把我們的文化和價值觀推廣到世界
這三年,因為疫情的關系和國際局勢的變化,價值觀、價值體系在打碎又重組的階段,所以很多問題我覺得是看不清楚的,但是我想提出我自己身邊的兩個問題。
第一點,早上我跟同事說,幫我買一杯熱美式提神醒腦。為什么我會直覺地想要大杯熱美式?為什么不是茉莉花茶?因為那可能是我們長久以來的一種生活形態或者生活習慣;第二點,《阿凡達2》最近上映,我們忽然覺得不太好看,有的覺得長,有的覺得故事老套,十二、三年前是完全不同景象,票房也不如預期。
這兩點很有意思,以往我們說的所謂國際化,很有可能就是西方化或者美國化,現在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這個問題。過去我們二三十年都在學習所謂美國類型電影,但現在我們是不是有這個機會停下來,去想一下有沒有更適合中國觀眾的故事講法。經過幾十年的學習過程,能不能把我們的價值觀或生活形態推廣到世界?讓其他國度的人也能夠覺得,早上起來去喝杯茶是他們想要的生活形態,可能我們未來面對的是這樣一個挑戰和歷程。
電影亦是如此,追求獨特性,不斷去試探所謂的邊界,然后把所謂先鋒的邊界不斷打開,找到我們自己講述故事的方法,接下來就是怎么把這個獨特性變成是普遍性,變成一種生活形態,雖然文化上不同于其他國家,但是他們愿意來模仿學習我們,這是下一步需要努力的。
今天我們做電影,不管是商業片、喜劇片還是文藝片,目前中國電影最大的回收市場都還是在國內,海外占了非常小的部分,其實我們在做片子的時候基本上都希望以國內市場為主。現在我們的首要目標是活下去,在創作端、制作端、發行端、院線端,最重要的都是活下去。
李寧:講好中國故事先要對得起中國觀眾
我一直有個觀點,作者電影或者是有藝術表達的電影也是一種類型片,我覺得都是要符合百花齊放的創作邏輯。從企業來說,當然是尋找類型片的創作者中可以將類型片中的商業化做成功的,這是我們企業所尋找的項目、人才、劇本和創意等方面的邏輯。
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我們新麗電影的邏輯是,堅守自己比較擅長的類型化的東西。因為類型化的東西在劇本前期研發和中期拍攝,包括選角、后期制作、宣發上,已經相對形成比較完善和成熟的運作邏輯,這種運作邏輯會支持企業在競爭激烈、錯綜復雜的電影市場上,保持我們活下去的機會。
無論哪個檔期,中國觀眾希望能夠看到更多有中國觀眾共鳴的東西,這樣他們才會去支持,會感動,會歡樂、哈哈大笑,所以很多人對漫威、DC沒有太多的情感,因為不是看那個長大的,但對中國的傳統故事會必須有共鳴。類似科幻的選題,我們看的都是好萊塢電影在拯救人類、拯救地球,當我們看到《流浪地球》是中國人去拯救地球甚至拯救太陽系,我們當然有民族自豪感和共鳴。
現在的電影企業活下去是第一位,形勢非常嚴峻,但是我們怎么活下去,其實就是在不遺余力地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要強化自己所擅長的類型片的打造,然后把它做成功。等我們把中國電影類型好的電影讓中國觀眾接受了,我們才可以走向世界,所以我們說,中國的才是世界的,做好中國的電影是第一位的。
我認為中國電影現在需要“中國視野”,先做好中國的電影,想辦法讓中國觀眾回到影院,喜歡看我們的電影,整個電影產業鏈才能復蘇,復蘇起來我們才可以真正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我們十四億人,包括海外的中國人,其實已經占了地球的很大一塊,但是我認為講好中國故事先要對得起中國觀眾,把中國觀眾請回電影院,讓他們喜歡和支持中國電影的發展才有希望,在此之后才可以談論國際視野。
張逸松:國際化視野是手段,不是目的
印象中最早出現中國電影國際化視野的談法,大概是在二十年前,商業電影開始復蘇,市場逐漸地變大,大家開始遵守商業規律,提出了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視野,或者所謂的走出去這些提議。過了二十年再說到這個話題,我個人的感觸是,所謂的國際化視野不是中國電影的走出去。
其實中國電影這么多年所謂的走出去,大多數是“出去走”,我們做了很多影展、很多活動,在很多國家放映,我發現這些活動90%是當地的華人華僑,他們以此去實現一些其他的目的,做一些其他的商業考慮。我認為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視野是手段,不是目的。
視野是什么概念?是我們要看到世界變成了什么樣,要看到現在有什么新鮮的技術、新鮮的方案甚至大家在表述什么話題,而不是為了讓我們的影片到國外去。這些其實是為了做更好的電影,做更好的故事,而不是為了讓我們的電影賣到海外去,以目前電影產業的基礎還不應該這么急地去實現這個野心。
距離2035年電影強國目標的實現還有十多年的時間,我們不妨先做一些基礎工作,把基礎工作做好。比如,本土電影現在講故事的能力還不足夠,觀眾對電影還是有一些疏離,包括電影在營銷、發行層面的投入遠遠不如好萊塢。美國和印度是商業化最強的國家和生產電影數量最多的國家,他們大多數的電影并不是去國際市場賣的,是在他們的語言和世界觀體系下的電影。
印度提出了一個話題,“印度語市場”,印度語市場很大,不僅僅是印度,他們跟我們當時談合作的所有條件是,如何保證印度語市場的電影成功——這樣一個有著很多的電影全球化銷售成功案例的國家,依舊有這樣的要求。它的所謂國際化也是未來保證其電影工業,或者電影整個市場可以變得更積極更有效的一種手段和方法,不是目的。
而我們現在恰恰出現了一個問題,講到中國電影國際化視野的時候,想的是如何達成這個目的,并不是所有中國電影都適合一味地追求所謂國際化的視野,比如喜劇片是很有地域隔絕的,而喜劇片又是相對比較容易成功的,所謂的國際化視野是我們如何做好一部喜劇片,從別人身上吸取一些技法營養,而不是一定要走到國際。
所以我們的國際化視野,是要知道我們自己哪里缺,去學什么,怎么樣補足自己,而我們能看到國際化什么樣,哪些影片可能在國內有一定困難的前提下,可以通過海外市場獲得一定的幫助讓它完成。
綜合來講,我整個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國際化視野歸根到底只是一種手段,并不是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和訴求。首先我們要有這樣的視野,看到最新的東西,而不是只看到錢,只看到我們能不能賣到海外,我們應該去關注更多的電影創作本身所能汲取營養的機會;第二,什么樣的片子選什么樣的市場,它也是另一種機會的選擇。
韓忠:從中國電影的過往階段獲得反思
我認為中國電影在國際上有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早期的動畫片,像《大鬧天宮》和《哪吒鬧?!罚莻€時候雖然作品不多,但是有強烈的民族性。
第二個階段是香港電影,差不多輝煌了二十年,形成了在當時能夠跟好萊塢抗衡的方式,劇組很小,十幾個人就拍,時間也很快,王晶導演曾經拍劉德華,只有三天時間,他用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方法完成,還有他給全世界電影行業帶來了一個職位——動作指導,這是香港電影帶來的職位,他就找到了一個“法”,我們現在叫“舊法已廢、新法未出”,我們沒有找到我們的法。
第三個階段是第五代的崛起,那個時候有天時地利人和,新的一批電影人有他的思考,有他帶來的在那個時代堅定地想說的東西,所以第五代電影都是在表達、在說、在思考,帶有哲學和作家性質的,現在來看,幾乎第五代的成功之作全是作者電影,之后就沒有特點了。
這三個階段在各自的輝煌時刻各有特點,我想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另一點思考是,我拍過三部跟韓國合作的電影,也跟好萊塢的一些工作人員合作過,電影美術的工作是國外在我們身上學得多,中國影視美術是各個專業里做得最好的,所有的電影或者電視劇,一般情況下美術沒有特別差的,這個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第一,是影視美術的從業門檻相對比較高,劇組里面的美術師哪怕美術助理都是專業院校畢業的,必須要經過四年的大學教育和美術培訓,其他的專業未必,即使導演專業也未必是專業院校畢業,更不用說制片;第二,中國美術領導下的工作人員的性價比幾乎是全世界最高的,我們跟好萊塢的工作人員也合作過,他們很貴,我們的手藝比他們好、工作時間比他們多,工資比他們少,說到具體專業的話,我們的美術公眾可能不遜于任何一個國家的或者任何一個體制的。
但是我特別不希望這個事情繼續這樣,我經常跟導演、制作公司和制片人聊,電影美術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它的工作最多是20%,而且也只能是你完成了前面的80%之后才能看到我們的工作,現實就是這樣。
二十年前跟韓國合作的時候,他們基礎非常差,劇組幾乎就分四個部門,導演組是一個導演領著第一副導演、第二副導演,剩下全部叫副導演;制片組,一個制片主任,一個副制片,帶著一幫制片;攝影組同樣如此,最多附帶一個燈光;美術也是如此,一個美術指導帶著若干個副美術,不用說置景師需要瓦工、漆工、木工,沒到這個程度,連置景道具、服裝化妝都不分,全是這些人做。
那是韓國電影的起步階段,經過二十年,現在再看他們的經歷和我們對他們的態度,已經完全不同了。韓國電影和中國電影差距已經大于韓國足球和中國足球的差距,我們只能通過這個事件進行反思。
張宇:電影創作需要寬松的土壤
當下講立足國際視野話題有點大,我們得先想辦法活下去。今年做電影非常難,因為我自己本身是制片人,基本上只能靠做項目活著,沒有工資也沒有任何人養活,只能靠不停地做項目,項目賣了錢拿到分紅就可以繼續做項目。
現在更應該做到的是,講好故事,講好中國故事,讓觀眾先回到電影院。電影市場太難了,我們要先做一些項目,讓自己活下去,讓市場有片子,讓觀眾重新走回電影院,我也經常跟一些年輕人聊,你們是電影的主流受眾,你們喜歡看什么片子?我們今年在開發的科幻電影的時候,聊得時間最長的話題是,如何拍出讓除了中國本土觀眾以外的其他觀眾也能看懂的科幻片?
可能還是要高度的類型化,高度的商業化,因為類型片是大家都能看懂的,我們只能是在商業化里面去找那些有趣的故事和人物,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找有沒有可能注入有東方式人文精神的表達。
有年輕人跟我說特別喜歡《臥虎藏龍》,問我們為什么不做武俠電影,我說我也喜歡,但是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武俠電影成本非常高,這里面確實是可以做很多的中西方文化的表達,武俠片是非常好的載體,但是成本非常高,本土電影的回收渠道方式就比較單一,成本壓力比較大。
我們立足國際視野、走出去的話,那些非常先鋒、無可替代的小成本的影片和傳統意義上無法替代的中國武俠電影,可以有一些政府資金上的支持,能幫助這樣的項目往前走,讓他們推廣出去,可能設立獎勵和制度,也是方法之一。
今天這個話題說到講好中國故事,我特別希望在如今大家重新開始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可以給我們這些電影人有相對寬松的土壤。這幾年我經常拿到項目的時候都在說“咱不能這么寫,太深刻了”,要不然我就說“咱們不能這樣,沒法弄”,我發現身邊的很多年輕電影人也有這種問題,大家現在有點恐慌了。
我上學的時候老師說,電影的目的是挖掘人性到極致,我特別希望未來的這幾年能夠給我們這些電影人有一些對寬松的土壤,能允許我們做一些表達。因為我們一直都在講立足國際視野,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很多有趣的人物離不開有趣的選題,得允許我們有相對寬松的土壤,讓我們在這里面能夠挖掘出有意思的東西,這是當下所有電影人最希望的,我們發自內心地需要這樣的幫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已獲授權,版權歸毒眸所有,未經許可不可轉載或翻譯。
關鍵詞:電影 | 中國故事
文|符瓊尹編輯|張友發來源:毒眸(ID:DomoreDumou)以這四年內娛流行的偶像樣貌,是沒法理解日本杰尼斯偶像的。他們參與了多部經典日劇乃至日漫:《悠長假…
這是毒眸(ID:DomoreDumou)海外文娛欄目的第二期。按照慣例,在12月的第一天,為大家帶來幾部海外文娛行業值得關注的作品。劇集方面,喪尸題材代表美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