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嘉琦
《追風者》播至終章,但信仰的余溫仍在蔓延。
從魏若來在上海的“央行歷險記”,到戰火蔓延、風云變幻的蘇區,在不到一個月的播出時間里,《追風者》講述了太多故事。觀眾也仿佛親歷了那個年代,跟隨畫中人的腳步,感受到理想與現實碰撞的痛苦與糾葛,體驗了家國之間的艱難取舍,也被其中所蘊含的信仰之力所深深打動。
數據上看,《追風者》交出了不錯的答卷。網播方面,播出三天時就在愛奇藝站內獲得了突破9000的熱度,還刷新了站內熱度最快破9500的紀錄;收官前夕站內熱度突破10000,成為愛奇藝今年第一部破萬??;貓眼數據顯示,截至上周四,《追風者》的全網有效播放量已經突破9億;臺播表現同樣亮眼,在CCTV-8黃金檔開播次日就登頂收視率總榜,收視率峰值超過2.5%。
作為一部民國年代戲,依據行業的固有經驗,《追風者》或許會被框定在“客廳受眾”的范圍中。而在圈層化、類型化的觀劇時代,衡量一部戲能否成為“全民劇”,關鍵也正在于能否打破臺網壁壘。
在臺網雙渠道的表現,以及在社交媒體上的高討論度,共同證明了《追風者》的價值:它以金融業的新視角重看歷史,既創新了類型又擺脫了標簽的束縛,做到了內容的差異化。而更重要的是,用求真、求善、求美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將大時代的洪流與小人物的命運緊密相牽,當中的情感引發了無數人的共鳴。
在數據指導內容、經驗驅動創作的大環境下,《追風者》及其出品兼制作公司啟蒙影業選擇了一條看似簡單但卻很難實現的創作思路:不追求性價比,不迷信熱門類型,也不考慮所謂的爆款邏輯,而是回歸觀眾對于劇集產品最原始的需求,即講述一個打動人心的好故事。
這既是奇招制勝,也是返璞歸真。
放眼整個劇集市場,《追風者》都是一部足夠特別的作品。
過去我們討論國產劇,習慣將其分門別類,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評判標準。在觀劇渠道由臺轉網后,類型就變得更加重要,在網播時代,需要有清晰的內容標簽,才能與目標受眾迅速完成匹配,實現播出效果的最大化。
但《追風者》是一部反其道而行之的作品,很難用一兩個標簽概括這部劇的類型。
論年代,這是一部民國戲,以20世紀30年代的歷史為背景展開故事;主角魏若來的成長故事是職場戲,又融入了扎實的金融行業知識;講述國共兩黨的斗爭時,又是較為標準的特戰劇模式……豆瓣為《追風者》劃分的類型是“劇情”,或許正說明了它的內容底色。
沒有特定標簽,便意味著它是足夠獨特的,事實上,《追風者》這個項目在落地時,優先考慮的也并非某個突出的標簽,或是時下所流行的高概念,而是新鮮的敘事切口,和環環相扣的劇情推進。
總導演姚曉峰最早看到《追風者》的劇本時,最先讓他產生興趣的,正是這個故事切入歷史的視角?!斑^去我們看這段歷史的時候,不管是從教科書上還是從影視作品里,看到的都是正面戰場,好像從來沒有過從金融的視角出發,去詮釋這段歷史,講述戰爭和經濟的關系?!?/p>
在被影視作品反復講述的時間線中,《追風者》捕捉到了一條重要但少有人知的暗線,并將其與個體命運和歷史主軸相結合,為年代劇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比起模式規整的特戰劇,如今的《追風者》更像是一部“成長劇”,不僅是主角魏若來的成長,更是身處那個時代所有人的成長。
“不能把它定位成一部特戰劇,因為它集合了很多類型化的元素,‘誰是大boss’這樣的懸念,在《追風者》里可能不會有,但希望觀眾能在這部戲里看到眾多人物在亂世中的成長?!边@也是姚曉峰的初心,希望能夠通過影像內容,探索每個人的精神世界。
不被標簽束縛的《追風者》,反而擁有了更廣闊的視角,因為一切類型化的元素,最終都是服務于故事本身。
劇集一開篇,跟隨魏若來的腳步,徐徐鋪開的是一部小人物的“職場奮斗史”,天生聰穎但出自草根的鄉下男孩,獨自前往上海打拼,懷著報國的熱情,渴望投身金融事業。他有慧眼識英的領導和喜歡耍小聰明的同事,每天都要解決數不清的職場難題。
隨著故事的展開,歷史的厚重感才慢慢浮出水面,魏若來要面對的也并非職場,而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偸浅霈F在電話里的南京,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沈圖南的改革圖景,是中國金融行業發展的切面;七寶街的蕓蕓眾生,是時代群像的關鍵幀。而當場景從上海轉移到江西后,魏若來和沈圖南從師徒變為對手,又展開了國共兩黨在經濟戰場上的正面交鋒。
類型創新是永恒的行業話題,當一種類型被固定下來,就意味著它有了可以復用的敘事方法,但同時也有陷入套路的危險?!蹲凤L者》所給出的解法,是“忘掉問題”,回歸最簡單的創作邏輯,以人物成長為主軸,去講好一個故事。
可能無法用三言兩語介紹《追風者》,但“好看”二字,對一部劇來說,就是最高的評價。
看《追風者》的觀眾,很難對某個角色產生純粹的愛或恨。因為選錯信仰而陷入道德困境的沈圖南,貪小聰明但對街坊熱情大方的房東周姨,就連壞事做盡的“反派”林樵松,都會在某些時刻讓人無法對他心生恨意。
這解答了一個年代劇的問題:歷史該如何走出課本,在影像中擁有新的生命力,進而打動觀眾?
《追風者》的野心正在于此,它拋棄了單一的敘事邏輯,劇中的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共同構成了宏大的歷史圖景。而每個人身處亂世之中的選擇,也都不能用簡單的對或錯概括,而是受到了時代洪流的沖刷。
當冰冷的鉛字具象化為普通人的故事,歷史才真正有了溫度。正如姚曉峰所言,“這部劇更注重個人成長與當下現實的關照,其中包含了許多表達,我希望觀眾們都能在劇中看到自己的身影,看到自己所處的時代,并在歷史中尋找現實生活中的答案?!?/p>
而這種打動人心的力量,一方面源自《追風者》對于人物關系的建構,細膩而真實的情感成為了劇情的助推力;另一方面,是將“信仰”這一抽象概念充分落地,在過往史實與當下現實之間建立起了共鳴的橋梁。
真實是產生共鳴的基礎。對于一段已經離當下太久的歷史而言,只有建構得足夠真實,在各方面都做到“讓人相信”,才能引發共鳴。《追風者》顯然在真實性上下了功夫,從劇本創作、人物設定,再到美術置景、服化道,“真實”都是其最基本的內核。
更重要的是,所有置景和造型設計都是為劇情服務的。在劇中花大量篇幅呈現的七寶街,正是魏若來的精神支柱,即便他穿上定制的西裝,一個月賺五十塊大洋,仍然會在夜晚回到那個逼仄的閣樓。用姚曉峰的話來說,“只有生活在這樣一個善良的世界,他才能保持初心不變?!?/p>
魏若來的造型變化也與他的成長路徑相暗合。在前兩集里,剛來到上海的他著裝破舊,襪子還破了洞,穿著周姨給的舊大衣開始闖蕩;在央行闖出一番名堂后,他穿上了名貴的西裝和皮鞋;當他的信仰轟然倒塌,心灰意冷決定離開上海、告別過去后,他又穿回了打著補丁的破棉襖。
這些制作層面上的細節,可能不會被所有觀眾注意到,但也正是這些細節,共同構筑起了一個真實的歷史世界,再以真實為根基,強化信仰的力量,譜成一曲時代回響。
在金融暗戰的背后,貫穿劇集的主線其實是信仰,或者可以說,《追風者》是一部“走出課本的信仰之書”。魏若來的成長過程,同樣也是信仰被喚醒的過程。如姚曉峰所言,《追風者》并非一部強調懸念感和傳奇色彩的劇集,這對劇作層面的邏輯性提出了更嚴格的考驗。
雖然所有觀眾都知道魏若來最終一定會投身共產主義,但作為全劇最重要的戲劇轉折,《追風者》仍然為其做了細致的鋪墊:從假幣案到建設債券案,再到阿文的去世和七寶街的悲劇,魏若來身處其中,反復經受著信仰的拷問。場景轉移到蘇區后,方玲的死才讓魏若來實現了徹底的轉變。
同時,有賴于《追風者》刻畫人物成長的細膩程度,信仰的改變與職業理想的進化,在魏若來身上永遠是同頻的。而這個過程越漫長、越艱辛,觀眾越能跟隨魏若來的腳步,感受到信仰對于青年一代的重要性。
隨著劇情的推進,信仰的力量也越來越強烈。從社交媒體上觀眾的反饋,也能看出這一點,比起理論的說教,真實的故事永遠更打動人。從沈近真和沈圖南離開上海前的對話,到沈圖南來到江西后師徒正式展開對戰,不同信仰的交鋒讓不少觀眾感慨,《追風者》是一部“生動澎湃的愛國主義教育片”。
雖然《追風者》是一部非典型的作品,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汲取過往的經驗。其出品公司啟蒙影業及整個創作團隊,都在過往的一系列項目中有所積累與沉淀。
最突出的一點便是《追風者》對現實主義的觀照。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搭建橋梁的關鍵,正是對于人物的塑造。啟蒙影業和主創團隊過去曾參與拍攝過大量的現代題材,因此在處理《追風者》中的人物時,也融入了對現實的觀察。
在姚曉峰看來,二者本質沒有區別,只有捕捉到人性最深處流淌的情感,才能引發共鳴?!拔覀儸F在再去拍歷史人物,就是把他和現代人進行一次置換與溝通,雖然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但人的本性是不變的,在面對變化莫測的世界時,人的感受與感情,應該是一樣的?!?/p>
另外,對于選擇回歸故事的《追風者》而言,突破類型框架的束縛,也就意味著需要接受更多考驗,要在各方面都做到“無短板”。換言之,作品質量的穩定性,才是一切創新與突破的前提。
《追風者》最終交出的這份答卷,離不開啟蒙影業及其主創團隊的經驗與能力,和眾人在創作理念上的共識。除了總制片人張書維和總導演姚曉峰外,《追風者》還集合了曾為《人生若如初見》《我們的新生活》的攝影指導周文操、《1921》《錢學森》的美術指導吳嘉葵、《云水謠》《山楂樹之戀》的造型指導馬德帆,以及和姚曉峰第二次合作的、《人世間》的剪輯指導曹偉杰等優秀創作者們。
而之所以能吸納諸多行業頭部的創作者,與啟蒙影業的基因息息相關。
作為一家擁有完整閉環鏈條的影視公司,啟蒙影業在項目選擇上擁有極大的自主權。難得的是,生長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啟蒙影業,在做選擇時卻摒棄了那些看起來更穩健的類型,而是不斷尋求那些具備行業開創價值的作品。
以首播于2021年1月的《假日暖洋洋》為例,該劇是國內首部賀歲題材的劇集,在文娛產品相競登場的春節檔,《假日暖洋洋》刮起了“劇集賀歲檔”的風潮,還在次年春節檔推出了第二部。作為主打“闔家和你,歡喜賀歲”概念的合家歡喜劇,為行業創造節日特供內容提供了新思路。
無論是《假日暖洋洋》還是剛收官的《追風者》,都代表了一種公司氣質,那就是不囿于創作框架的大膽嘗試,這種氣質也貫穿在啟蒙影業的過往及后續項目中。
翻閱啟蒙影業的待播片單,會發現每一部都有其獨特基因。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徐則臣同名原著的《北上》,將視野再次放大,講述了生長在蘇州運河邊的年輕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近一個世紀;小城懸疑故事《微暗之火》,則在懸疑的外殼包裹下,注重對隱秘情感和女性生存環境的呈現。
在IP儲備方面,從濃縮了南京城近現代歷史的《儀鳳之門》,到講述身處造紙世家的幾代女性故事的《一紙千金》,再到聚焦年輕人青春序曲的《小船三年又三年》,每一部都有著可預見的開發難度,也都沒有相似的作品可供參考。這些選擇背后,都是啟蒙影業對于成為“行業開創者”的野心。
《追風者》是啟蒙影業在內容耕耘的道路上,收獲的一顆果實。而《追風者》的成功,也為行業提供了啟示:在劇集生態趨于穩定的當下,敢于率先做出嘗試、打破天花板的公司,才更有機會站在潮頭。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已獲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免責聲明】
關鍵詞:追風者 | 劇集
由于流媒體的沖擊,好萊塢傳統電影公司的格局早已難以為繼,無論是迪士尼收購福克斯,還是華納兄弟與探索頻道合并,并購潮未曾止歇,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激烈變化的行業格局,相當多的一線從業者感到憂慮,他們擔心未來好萊塢的壟斷情況如果繼續加深,將會導致從業者在面對巨頭時更加弱勢,并進一步惡化整個行業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