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彥心
編輯丨劉南豆
3月,在黃沙彌漫的甘肅騰格里沙漠,有十位少年在一周時間內,自費栽種了18萬棵梭梭樹苗,占地總面積500畝,為西北貧瘠的土地種下了浪漫與希望。他們就是綜藝節目《種地吧2》的十位主人公“十個勤天”。
“十個勤天”
去年2月,“十個勤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主要成員就是參加《種地吧》綜藝的這十位少年。嘉賓注冊公司,在中國綜藝史上已經堪稱“奇觀”,更何況節目全程紀實拍攝,無劇本,在190天時間里,記錄10位毫無農耕經驗的娛樂圈新人,如何開墾150畝土地,搭建大棚,養雞養羊,種出糧食,將“種田文”照進了現實。
“十個勤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總導演楊長嶺告訴我們:“第二季《種地吧》的關鍵詞是成長,不僅要看到莊稼的成長,更要看到少年們的成長”。從IP角度看《種地吧》兩季的成功之處,在于節目組不僅成功刻畫了節目品牌,打造了國內第一檔農耕題材綜藝,也讓人物IP“十個勤天”走紅,成為史上第一個因種地出圈的男團。
帶著好奇,毒眸(id:domoredumou)對話了《種地吧2》總導演楊長嶺,一起探討“十個勤天”與《種地吧》背后的IP煉成記。
“《種地吧》跟其他綜藝不一樣的地方,它特別像個連續劇”。楊長嶺在闡述第二季創新之處時,用了延續這個詞。
導演楊長嶺
相較第一季,《種地吧2》在原有耕種的基礎上,進行了產業升級。第一季要開墾的農田是150畝,第二季則是450畝,比原來多了三倍。種植品類也在第一季冬小麥、玫瑰花的基礎上,加入了油菜花、辣椒、草莓,還擴建了龍蝦田和魚塘。
經歷了一年的磨煉,“十個勤天”的少年們已經成長為有經驗的“新農人”。據楊長嶺描述,第一季拍攝后,少年們走訪了全國各地的工廠、養殖戶,對食品深加工有了初步理解,還考了衛生許可證,做了體檢,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下,第二季順理成章開起了屬于“十個勤天”的食品工廠。
就像第二季的slogan,“十個勤天,做大做強”,土地已經給了少年們許多回饋,第二季就要更加肩負起對土地的責任感。
4月18號,“十個勤天”在官方小店上架的1斤裝粳米秒售罄,這是節目產業升級的冰山一角。根據楊長嶺介紹,后續隨著節目的播出,還會上架鮮花玫瑰餅,開袋即食的小龍蝦,草莓醬、辣椒醬等農副產品。產品的創意和加工過程,也會在節目中一一呈現。
“十個勤天”1斤裝粳米秒售罄(圖源:微博)
“就像鷺卓喜歡鮮花餅,弟弟喜歡小龍蝦,他還給龍蝦起了一個符合他年紀的名字‘六尾飄移蝦’。全身心投入到種地這件事中,自然而然就會想到許多關于農產品的點子。”
六尾飄移蝦(圖源:微博)
對土地的“責任感”,是楊長嶺談及第二季反復提到的一個關鍵詞。第一季在杭州種植冬小麥,更像節目組摸著石頭過河的一次實驗。但就像土地自有自己的生命成長周期一樣,制作與售賣二次加工的農副產品,更是農業的重要環節,第二季儼然展示了一個完整的農副食品產業鏈。
“節目講述的是關于成長的故事,不但要看到莊稼的成長,還有少年們的成長?!睏铋L嶺表示。做大做強,就是通過產業升級,去講述十個新農人少年的成長之路。
第二季錄制前,網絡上有很多天馬行空的建議,比如讓十個少年去荒島求生。對于戶外綜藝而言,換一個場景去講述新的故事,顯然是更為便捷的做法。但是導演組還是繃住了勁兒,繼續深挖土地,激發少年們的種地潛能。
對于第二季的敘事,楊長嶺表示就是要清醒的認知到節目為何會被觀眾喜愛,“《種地吧》能被別人喜愛的原因,是這些少年們,不計較自己的形象,不計較自己的得失,一身泥一身汗的在地里干活,而這一點是我們堅決不會放棄的?!?/p>
就像第二季的少年們去種植草莓,很多十幾年的老養殖戶都不會選擇去種草莓,這種果子太嬌貴了,養不好就容易死掉。但是少年們積極克服困難,在網上學習查資料,打電話求助老師,花錢請人來現場指導,最后把草莓培育的鮮艷欲滴,有模有樣。這個過程就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故事。
“其實方法論是綜藝節目當中挺好用的一招,受當年韓綜的影響,早期真人秀在塑造人物時,會習慣給人打標簽。比如他是一個鐵憨憨,他是一個忙內,觀眾也能從中得到一些心理預期所帶來的滿足?!?/p>
但是楊長嶺說,現在的觀眾品味變高了,更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八栽谔幚砣宋锷?,我們舍棄了過去的方法論,創造了一個新的方法論,就是先說事再處理人”。
楊長嶺介紹,《種地吧2》每一期都會沿用一個小標題,也就是說,每期都有一個主題,講述一個故事。延續第一季“正片+短視頻+直播+vlog”的全矩陣形式,能把一個故事講述的非常豐富立體。先把故事講透了,人自然而然就會散發光芒。
“正片+短視頻+直播+vlog”模式
就像“十個勤天”中的“忙內”弟弟王一珩,上一季的時候他只有18歲,各方面都會弱于其他哥哥,但是這一季他成為了龍蝦組的組長。從筑堤、鑄溝到種水草,再到養蝦、撒肥,全都是他帶著哥哥們在做,單期看并不會有什么感覺,但是對比上一季的故事,就能很明顯看到他成長的痕跡。
楊長嶺用“慢”來形容打造《種地吧》IP的過程,不去爭搶熱點,而是培養觀眾的觀看習慣,找到屬于這個節目的圈層受眾。
“只要堅持自己特殊的點做下去,總能找到一批對應的人喜歡”。
跟楊導對話時,當我們問及《種地吧》這種不干預嘉賓故事的拍攝形式,作為導演會不會產生對成片的故事寡淡、戲劇沖突不夠的擔心時,楊長嶺坦言會有。但是同時,他對此有另外一種理解。
“綜藝提供的不僅是歡聲笑語,它提供的是一個人的人生很飽滿的情緒體驗。簡單來說觀眾并不只是想看歡樂,而是喜怒哀樂”。
相關數據顯示,《種地吧》的主要觀眾群體,是一線、新一線城市20歲+的女性觀眾,這些觀眾恰好處于大學剛畢業,或者是初入職場的人生階段。
“觀眾也在一個成長的階段,她們并未成熟,也不是青澀,而是就處于這個中間”。楊長嶺說,少年們種地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很多觀眾會表示感同身受,甚至會看哭。
比如曾經有一次,少年們的蘑菇種的質量非常好,含水量也低,但就是賣不出去,他們就在那里干著急,每個人都特別沮喪。
“觀眾會共情類似的困境,為什么自己非常努力工作,領導就是不喜歡自己,換個地方呢?或者糊咖也并不完全是自己的問題,這些點觀眾會狠狠地共情。”
農田宛如一個小小的微觀社會,而少年們克服耕種中的種種困難的過程,也折射出了每個平凡的普通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如何奮斗與成長的歷程。無論刮風下雨,只要勤懇播種就會有收獲,這種農業精神,就給喜歡這檔節目的觀眾,提供了很多正向的情緒價值。
楊長嶺這樣形容《種地吧》IP的關系,“節目組的IP是這十個少年,而這十個少年的IP,是這片土地”。
對于節目未來的IP規劃,楊長嶺表示要踏踏實實把農業這個題材做好,呼吁更多年輕人關注中國農業,關注中國土地上農民們的真實處境。
未來的第三季、第四季,講述“土地”這個故事的內核不會變化,但是可能會離開江浙滬,去講述西北乃至于更多地方的土地故事,拉動更多人參與進來,利用《種地吧》這個IP,發展自己的農產品。
就像前一段時間,十位少年們前往西北沙漠自費種植18萬棵梭梭樹,每天晚上村子里都會斷電,一個禮拜才會放一次水,嚴重缺水。少年們幫助老鄉去賣人參果,最后收入全部捐給了當地農民。
正如楊長嶺說,“一開始節目只想做種樹,但是后來自然發展成了一個溫暖的故事”。而這種公益性的溫暖故事,未來還會繼續發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已獲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免責聲明】
關鍵詞:種地吧
網紅張露文“塌房”了。起因是另一位網紅趙梓婷“錘”其“慈善造假”,稱張露文宣稱的“花蕾計劃”是“利用山區女孩泡老頭”,99塊錢的愛心禮包實際價值可能不到30元,實際采購成本5.39元的沐浴露對外說是14元,并拿出支付發票、項目明細與之“對線”,并稱已經投訴至廣州市白云區民政局和浙江省民政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