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話:悟空》作為一款備受矚目的國產3A大作,自公布以來便以其獨特的劇情設定、頂尖的畫面表現和技術實力吸引了全球玩家的目光。本文將從游戲背景、劇情設計、技術特點、市場表現等多個方面對該游戲進行深度剖析。
《黑神話:悟空》以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為背景,但并未完全照搬原著的經典故事,而是深入挖掘原著背后的暗線,構建了一個深邃且復雜的神話宇宙。游戲講述的是取經之后,孫悟空因放棄佛位而引發天庭對其再次征伐的故事。玩家將扮演一位“天命人”,踏上探尋昔日傳說真相的西游之路。
游戲劇情采用了非線性敘事手法,玩家的選擇會導向不同的結局,每次游玩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之旅。這種設計不僅增加了游戲的可重復性和玩家的自主性,也讓玩家在游戲中擁有更多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黑神話:悟空》在技術層面同樣表現出色。游戲采用了虛幻5引擎,結合先進的動態光照、物理模擬和環境渲染等技術,打造出既真實又奇幻的游戲世界。從細微的面部表情到宏大的自然景觀,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為玩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
游戲在畫面表現上尤為突出,無論是貼圖質量、環境植被還是光照效果都達到了頂尖水平。在分辨率和幀數等基本參數上,游戲同樣表現出色,即使在較高配置下也能保持穩定的幀率。此外,游戲還運用了光線追蹤技術和景觀穩定技術,確保在鏡頭無規則搖晃下依然能保持持續的渲染和光影動態變化,維持游戲的沉浸感。
在戰斗系統方面,《黑神話:悟空》同樣有著豐富的設計和創新。游戲內有四種不同的戰斗屬性:生命、法力、體力和棍勢。玩家需要根據敵人特性和戰場環境,靈活運用悟空的技能和武器,環境互動和技能組合是創造優勢的關鍵。
游戲提供了多種棍法和法術,玩家可以通過不同的棍法組合和法術搭配,創造出多樣化的戰斗策略。例如,劈棍法適合突進攻擊,立棍法攻擊范圍較大,戳棍法則適合遠程攻擊或打斷敵人動作。法術方面,定身術、安身術、聚形氣散等技能各有妙用,玩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搭配。
此外,游戲中的“七十二變”系統也是一大亮點。玩家可以在戰斗中變身為不同的形態,如靈動的猴子、威猛的巨人等,這些形態不僅視覺上華麗震撼,還能為玩家帶來全新的戰斗體驗。
《黑神話:悟空》自公布以來便備受關注,其市場表現同樣令人矚目。游戲于2024年8月20日正式上線,在PS5、STEAM、EPIC GAMES STORE、WEGAME等平臺同步發售。上線首日,全平臺累計銷量超過450萬份,總銷售額超過15億元。STEAM平臺同時在線玩家數突破220萬,排名歷史峰值第二。
這一成績不僅展示了游戲的受歡迎程度,也體現了中國游戲產業在工業化發展、提升國產游戲品質認知、推動行業發展等方面的進步?!逗谏裨挘何蚩铡繁徽J為是中國首款真正意義上的國產3A游戲,對中國游戲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黑神話:悟空》以其獨特的劇情設計、頂尖的技術實力和出色的市場表現,成為了國產游戲的一座里程碑。它不僅讓全球玩家看到了中國游戲產業的潛力和實力,也為未來類似作品的開發指明了方向。隨著游戲產業的不斷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像《黑神話:悟空》這樣的優秀國產游戲涌現出來,為中國游戲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免責聲明】
關鍵詞:黑神話:悟空 | 3A游戲
文|劉南豆
毒眸(id:DumoreDumou)在更早的時候與本片的導演陳思誠進行了深度對話,了解到了《解密》創作背后的故事,對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啟示,以及陳思誠對自己未來的理解和規劃。
《解密》是一部難以用類型去定義的電影,非要說的話,最接近的說法大約是人物傳記片,但這個傳記的主人公又并非常見的真實歷史人物,而是同名文學原著中的虛構人物。
它當中既有現實主義源流浸染下中國電影中相對少見的展現想象力的部分,也有對于家國情懷的新表達。
用陳思誠的話來總結,“我覺得至少我這次跟團隊用了一個相對有限的資金成本,想做出一個在視聽感受上,在各個方面都不輸好萊塢大片的一次嘗試。我們想打破‘這種大片就一定得是好萊塢才能拍出來’的定律。但我們以這樣的標準,做出來的其實是非常本土化的表達?!?
這也是陳思誠拍電影的第十年,他的風格無疑已經給中國院線市場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無論是他監制還是導演的作品總會被以“陳思誠電影”的共同符號所認知。而他也正在試圖突破這一符號,在自身商業價值完成證明之后,迎來了純粹創作考量上的井噴期。
個體與時代的關系
陳思誠第一次讀到麥家撰寫的《解密》原著,還是2003年大學剛畢業的時候,這本書給他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它采用了采訪體的方式寫作,讓這個故事在觀感上變得真假難辨。
接近20年之后決定將它改編成電影,陳思誠在影片的“緣起特輯”中闡明了重讀原著所提煉出的,特別打動自己的母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密碼,這一生就是解密的過程。
陳思誠與《解密》原著小說作者麥家(圖源:豆瓣)
陳思誠向毒眸進一步闡釋了這一母題,“這是我自己對那個時代的感受,核心是一種個體在時代下命運的無力感,那種被驅動感?!?
陳思誠也透露,目前他正在籌備的后面幾個電影項目也同樣在試圖去尋找個體與時代的關系,只不過可能是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時代。坦白說,在全球經歷了特殊年份的考驗之后,這或許是這一代導演都無法避免去共同思考的母題。
《解密》講述的是一位數學天才容金珍,從年少求學到進入祖國密碼破譯事業的完整人生旅程。他將一生奉獻給了數學與密碼,沉浸其中也毀滅于其中。
“電影對我來說就像數學對容金珍一樣重要,它已經完全浸入我的生活了。只不過我從來不覺得我是像容金珍一樣的天才,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創作者。”
陳思誠對《解密》付出了作為一個普通創作者最大的努力,他將《解密》形容為自己人生到目前為止創作的峰值。如何衡量這種峰值?陳思誠的答案是用力程度和用心程度。
回望過去拍電影的生涯,陳思誠明確地意識到,對待不同的項目,需要不同的創作狀態,每一次考驗的能力維度也都不一樣。
比如《唐人街探案》系列面臨的困境是,需要在更有限的時間和資金約束下把它呈現出來,尤其是在美國和日本拍攝的第二部和第三部。所以它不能有太多的創作試錯空間,只能把無限的東西濃縮在類型制作里。
《唐人街探案2》劇照(圖源:豆瓣)
而像他監制的《誤殺》系列、《消失的她》和《三大隊》,因為都在一個比較垂直的類型里,所以只要完成這個類型應該有的訴求就可以了,“比如《消失的她》就應該凌厲,像手術刀一樣切得精準;《三大隊》應該是一個相對紀實性的風格;而這次《解密》,它既有年代的跨度,又有真實和夢境場景的交錯,尤其最重要的是它還有深刻的家國情感和個體情感。所以要拿出全部的氣力去拍,絕對比類型片累?!?
成本我放在后面
“累”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而這一次陳思誠的前提是,把成本和商業上的計算放在更靠后的位置,這必然會進一步加劇創作和制作過程中的“累”。
“好像大家都覺得每一次我看起來都算得挺準的,但其實沒那么準。我要是真的準的話,也不會有《外太空的莫扎特》了對吧?尤其是這一次,對于《解密》,我把成本和商業性都放在了后面。”陳思誠表示。
“不計成本”最直觀的地方,一定是美術置景的部分。
片中容金珍工作并生活的“701”,主創沒有采用棚內布景的方式,而是外出尋找視覺風格相近的實景,再進行搭建,“我希望能在一個鏡頭里體現701內外的關系。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去尋找實景,我拒絕棚內跟棚外的那種用剪輯嫁接的方式去呈現。這是一開始我就很明確要的美學風格?!?
作為一部貫穿容金珍一生的影片,主場景變換數量比一般的電影也多得多,隨之而來的是全組的大轉場。據陳思誠透露,《解密》全程基本是順拍,全組一共經歷了11次大轉場,“我們可能會為一場戲,比如說希伊斯家的景,全組都轉到上海,還有為了金珍的大學校園場景——那是一個真實的,有百年歷史的大學校園——全組轉到杭州。只有無限地接近真實,才能達到那種真實感,別無他法?!?
為了配合美術關于真實感的呈現,在攝影和剪輯的角度陳思誠也做了相對突破性的嘗試。“除了個別的槍戰戲之外,這部電影95%都是單機拍攝的,強化演員的表演與調度,減少了所有的蒙太奇,減少了所有的插入性特寫,減少了導演角色的存在,盡量讓攝影機跟人物走在一起?!?
與此同時,《解密》的氣質追求也遠不止寫實,片中現實與夢境的結合尤為復雜。《解密》中前前后后一共出現了十次夢境,也是電影里頗為華彩的段落。這其中,一些場景是通過后期特效的方式實現,也有一些場景通過棚內布景的方式實現。
比如其中最突出的一段紅色海灘夢境,要尋找到適合的紅色沙粒,比想象中困難許多。劇組最開始試圖去尋找真實的紅色海灘,但實地考察之后發現無法達到想象中的效果,轉而選擇棚拍。但棚拍也需要調整好燈光、海浪和沙粒之間的適配度,在真實沙粒的基礎上進行染色,營造出真實存在這片紅色海灘的質感,前前后后歷經了無數的測試與調節。
還有音樂方面,《解密》當中的配樂使用了Beatles的歌曲,這是Beatles第一次給亞洲地區的影片授權使用音樂作品,可能也是目前存世版權價格最貴的音樂作品之一。
從拍攝流程來說,作為一個相當龐大的劇組,陳思誠仍然認為《解密》只是在踐行著電影工業化的初級階段,達成了流程上的基本規范。不過,有一個相對創新的方式,被陳思誠應用于片場之中——用音樂的節奏來統一各工種的節奏,從而準確傳遞導演意志。
“我在寫劇本的時候,有一個十一首歌的歌單。我邊寫劇本邊反復地聽這十一首歌。后來我在片場的時候,會讓團隊準備一個大音箱?!标愃颊\提到,“每當有人說不知道這場戲是什么感覺的時候,我會讓大家先聽一下音樂,一起找這場戲需要的感覺。拍攝到后來,演員也知道行走的節奏、臺詞的節奏。推軌道的人、掌機的人也知道用什么節奏去跟演員配合。我覺得有的時候,當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想要的節奏時,音樂反而是一個更準確的方式?!?
陳思誠認為,對現在的他來說,一個電影的時間性比空間性更重要。意指電影當下的票房影響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過了多少年之后,這個電影還有沒有人去看它,還有沒人去想它。這也是他選擇“把成本放在后面”的本質原因。
作為導演的陳思誠
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留下來”,是現在這個階段的陳思誠考慮得最多的事情。
盡管在觀眾的眼中,好像每年市場上都并不會缺席“陳思誠電影”,但實際上仔細看看,真正作為導演的陳思誠,拿出作品的頻率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
從2014年的《北京愛情故事》上映,陳思誠開始了自己的電影導演生涯,至今剛好十年。從愛情片到懸疑片、奇幻片,再到《解密》,陳思誠走過的創作路徑并不重復,他從來不愿意被類型框定。
《北京愛情故事》劇照(圖源:豆瓣)
他充分認同一個邏輯——商業模式和藝術創作并不是絕對對立的,如果一位創作者在商業上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就會有更大的空間去實現自己真正的表達。
最早拍《北京愛情故事》是因為電視劇先行取得了成功,彼時他才剛剛開始接觸“IP”的概念,認為將電視劇故事延展為電影大有可為;后來拍《唐人街探案》,是因為一直以來都想拍偵探題材的典型商業類型片,但苦于沒有出口,恰好在一次路過唐人街的時候意外產生了靈感;再往后的第二、第三部,是基于想學習美國、日本的電影工業化流程……
可以說,在他導演生涯早期的創作中,陳思誠放置“自我”的空間是相對狹窄的,他遵守類型片應有的語法,對一個商業項目的商業性負責。
直到《解密》,陳思誠想做出一些冒險的新嘗試,“在我商譽尚且背得住的情況下?!?
在導演生涯的這個階段,陳思誠的表達欲依然很旺盛,“我還有一大堆想拍的故事。電影對我來說可能就像數學對容金珍的意義一樣?!?
電影中,容金珍從夢境汲取靈感,破譯現實中的密碼,對夢境的依賴也一度令他陷入執迷。電影外,陳思誠不盲信夢境,他覺得自己更像“睜著眼睛做夢”的人,“我會經常白天沒事就想一些情節,想一些故事?!?
反倒是在作為監制的角色中,陳思誠會去繼續尋找與自己志同道合的青年導演,且讓青年導演去拍攝的項目反而有更多商業上的考量,“不能一個公司全都在冒險,也需要給予青年創作者更多的保護,可能我自己的東西未來會更冒險一點,從類型或者題材上向外拓展?!?
他對產業的理解也在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更新。曾經的陳思誠說,他今后要拍攝的電影,一定要是“可以IP化的”。但對《解密》,陳思誠坦承暫時還沒有那些想法,“曾經我在一些論壇上還總在聊‘內容+’的問題,現在我都已經不聊了,因為現在的市場環境,咱們都先別聊跨行業的合作問題,先能捍衛住電影的基本盤都很不容易了。”
每個從業者都意識到要拉回觀眾,但這件事從來沒有標準答案。在《解密》或者陳思誠之后的電影創作中,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是,“要讓中國觀眾對中國電影感興趣的話,必須要有真正在無論是視覺還是社會價值各個方面都可以讓觀眾交流的電影。讓大家得聊電影,才會想看電影,然后更加寬容一點的人,會愛電影。這件事情,不是好壞的問題,是存亡的問題。”
即便總被外界認為是成功的商業片導演,但陳思誠也對電影產業走向怎樣的未來沒有答案,“就像芭蕾舞現在也存在,古典音樂也存在,但它們的影響范圍確實是越來越縮減了?!?
他用“樂觀的悲觀主義者”來形容自己,并表示自己是一個時刻做好失去一切的準備的人,“但正因為我時刻做好了這樣的準備,才每一天都覺得很開心,也每一天都覺得還可以盡興而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已獲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