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影響中走出,中國電影正在經歷重整旗鼓的關鍵時刻,亟需以豐富多元的優質電影內容供給來找回觀眾,持續挖掘中國電影市場機遇,也需要以文化自信為基底,挖掘更多共通議題,開拓更多國際合作形式,連接世界與中國,展現光影魅力。
正在進行中的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向來關心電影行業發展,在6月10日舉行的“光影連接世界與中國”為主題的開幕論壇中,上影節邀請到海內外電影行業領軍人物,共同探討中國電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電影國際合作新格局。
以下是經整理后的論壇內容。
主流中國故事受到觀眾喜愛
傅若清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從2003年電影快速發展,或者說電影產業市場化起步開始到現在,我們的主流觀眾實際上已經增長了20歲。主流觀眾的變化和新主流觀眾進入以后,帶來的實際上是對中國故事、對自身周邊人和事的共情共鳴,觀眾在這方面的需求更大了。
以前我們依賴的好萊塢的電影,它的系列化一直在延續著原來故事的結構、故事的英雄以及碰撞和感觸,包括特效,但它的變化沒有太大的提升。而中國自身的情理中碰撞的故事、展示這類內容的電影不斷涌現,再加之國產影片的技術能力、技術表達和導演的創作能力、創作手法也都不斷在提升,所以簡單地說,我們從自身文化自信的角度和自身故事的角度,更吸引我們的主流觀眾了。
海外的影片,特別是以好萊塢影片為主的新意和新穎的東西減少了,所以也帶來了國產影片大幅度的提升和提高。
傅若清
王長田
光線傳媒董事長
國產動畫片占優勢地位的狀況,是過去幾年疫情期間取得的,所以它的基礎實際上并不牢固,我們更應該做的還是用更好的產品共同培養觀眾。這個產品包括國產電影,也包括進口影片,要共同調動觀眾的熱情。
這幾年還發生了另外一些變化,比如電影類型結構的轉變,剛才我們談到的是關于動畫片的問題,實際上不同類型的影片在市場上的表現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比如說主流大片,這幾年有很大份額的提升;動畫片曾經在有的年份能夠達到國產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二三十,甚至一個片子達到百分之三十的比例,所以它的結構也在發生改變。
正因為這種改變,促使光線做一些深度的對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其中包括對動畫的重視。我們現在有20多個在推進的動畫,希望每年能夠做出3部左右動畫電影上映。比如明年《哪吒2》和《小倩》將上映,同時中國神話宇宙系列——中國人自己漫威系列、漫威宇宙這種系列片和系列電影也在規劃之中,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類型結構的改變,使動畫片在未來中國電影票房的占比能穩定地達到15%-20%左右。
王長田
王健兒
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這幾年情況比較特殊,一方面我們各大電影企業也很抱團,有一些大的投入、大的制作,比如《長津湖》;但另一方面也致力于關注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文化審美,比如說2021年底、2022年初爆盤的滬語電影《愛情神話》。影片深受各大城市白領女性觀眾的喜愛,在上海有的女性觀眾已經有五刷、六刷。
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想可能是因為它很精致、優雅,很多元、包容,很有煙火氣,它從女性觀眾的視角展現了現實當中的兩性關系和女性身份的認同,應該說是塑造了前衛的現代的獨立的女性形象。
另外一部,今年年初由上影出品在B站上獨播的動畫作品《中國奇譚》也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其中有一部叫《小妖怪的夏天》,豆瓣開畫9.9分。它的主角小豬妖人物設定是一個打工人,對許多在職場上的新人、年輕人來講很有代入感,仿佛在看這部影片時看到了自己。
我想這幾年國產影片、國產影視作品之所以越來越受到國內觀眾的喜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現實題材作品貼近生活,關照內心,引發了觀眾的共鳴。
王健兒
于 amp; 冬
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
這些年中國電影的進步是有目共睹,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發展。我們現在到了一個關鍵時期,中國電影面臨著再次出發的關鍵時刻,因為經歷過疫情之后,電影行業重整旗鼓,率先復蘇,這給了我們電影行業的電影工作者極大信心——觀眾還在,只要電影好,觀眾會回來。今年的春節檔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上片、宣發,對于市場的報復性增長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
疫情三年,很多電影公司都舉步維艱,硬撐著能夠挺過來,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電影院。作為終端的影院困難很大,但最終8萬張銀幕是保住了,而且這三年中我們的新增銀幕還在增長,這是特別難能可貴的,是我們電影的基礎、基石。
今年春節檔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觀眾的午夜場票賣得特別好,《無名》主要靠午夜場,因為白天場都被人搶走了。分析觀影人次的結構,是把老人照顧好、把小孩哄睡著了,兩口子出去看電影,所以十點后的場次賣得特別好。 amp;
另一個維度,博納影業這幾年做了新主流大片的嘗試,把主旋律的題材做在了類型電影里,加入新技術使得畫面更好看,視覺更有沖擊力,但是我們講故事的能力是中國電影最有優勢的,這種能力可以追溯到40年代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和80年代的很多經典電影。敘事能力加上現代技術、現代制作的理念和語境,我特別希望中國電影能夠在講故事和類型突破、美學突破等進步,能夠走得更扎實,這是中國電影贏得觀眾最重要的一面。
于 冬
工業化道路上的科技創新
劉 amp; 昕
中國移動咪咕公司總經理
縱觀電影的歷史,是技術的創新和藝術表達的結合產生的新型的藝術形態,其實每個藝術的形式表現過程中,技術都或多或少起到了不斷提升和促進的作用。
影視工業一直作為視聽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代表整個技術集大成的展現形式,它應該一直是最積極擁抱技術創新的,而且是一個最先應用的范例。從元宇宙的定義角度來講,中國移動看元宇宙的本質是時空構建,構建原生與物理時空,但是又和它深度交融的全新的數字時空。
在這個意義上講,它對創作和觀眾兩方面都會帶來時間的壓縮和空間的拓展。技術上,我們可以為主創人員、導演、演員帶來更新的表達方式,講故事的方式、講故事的手段、呈現給觀眾的效果等,都會在成本、時間上得到壓縮,在空間上、表現力上得到極大的釋放。
我們也希望不管是人工智能,還是算力網絡,它其實都是一種技術的工具,能幫助我們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參與的難度,為電影和創作者帶來更廣闊的空間、更廣闊的機會,給用戶會帶來更多元、更極致的體驗,這個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劉 昕
王長田:
我眼下關注技術對電影有可能的改變是兩個方面的。第一,AI對電影制作的推動和改變,尤其是目前跟數字制作有關的,比如動畫電影。我估計AI對動畫電影主要環節效率的提升,可能會達到50%的效率提升,就是時間的縮短,對整個動畫電影制作的周期有可能會讓它的效率能夠提升30%,也就是說,原來我們計劃每一年上映3部動畫電影,現在有機會做到4部。
具體的應用現在還處在摸索階段,目前看初步的結果,AI對動畫制作的改變非常令人驚訝,比如說做一些場景、形象設計、分鏡頭、故事板,這些設計都是原來可能需要一個非常成熟的美術師花一個月做出場景圖,當然前面有培訓,刨除培訓的時間,(AI)一個晚上的時間能輸出幾千張,比一個人用一個月的時間畫的圖還要好得多的場景圖,我看了這些圖,我覺得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這是一個很小的案例,事實上它可以滲透到,幾乎數字電影、動畫電影制作的所有環節。我們現在大部分電影都是數字化制作,數字代替膠片是電影過去20年發生的一個最大改變,電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而AI讓電影變成另外一個樣子,效率的提升、創意的豐富、效果極大地改善等等。
第二個層面,我非常關注VR對未來電影發行放映方面的改變,尤其這次蘋果發布VR之后帶來了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個人首輪影院的可能性。比如未來你在貓眼買了一個電影票,可以到電影院觀看,也可以在自己的VR上觀看,貓眼把影片推送到你的VR上,在家里可以看到跟電影院相媲美的效果,這樣現在電影院上座率的問題,營銷、推廣、發行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可能會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觀。
當然這是一個可能性,實際上技術對我們來講并沒有確定的答案,很多東西需要我們探索。中國人一直在電影方面的很多探索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比如說關于電子售票、營銷推廣的方式,我們互聯網跟其他互聯網平臺互相之間的融合、借用這些方面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相信我們在新的技術到來的時候仍然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推動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
傅若清:
所謂的高質量無外乎這么幾個層面——第一,是供給側創作層面。我們要創作更多、更豐富、更多類型的電影,它是源于電影又在電影的藝術表達層面具備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這個層面加大供給側產品的供給;另外,我們必須要尊重市場,必須要尊重觀眾,因為沒有終端的電影市場,沒有終端的需求的話,我們的供給相對都是空洞和蒼白的。
比如我拍了一個自己覺得非常好的電影,那是給我自己拍的,而電影是給觀眾、給大家看的,要拍好看的電影和給大家看的電影,我覺得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我們說起來高質量發展,說我們有多少獲得過戛納金棕櫚和各種各樣獎項,但是沒有觀眾的共鳴、全是作者電影的話,中國電影談不上高質量發展。
所以我們要在尊重藝術、尊重技術規律的同時,還要更加尊重觀眾,尊重市場,以觀眾為核心,觀眾是我們的上帝,我們真正在創作一個影片的時候是拿觀眾做上帝了嗎?是拿我們的市場和我們核心的主流價值觀做主體去創作了嗎?所以我覺得在這個層面,我們要高質量發展,必須要牢牢把住初心。
第二,我們的電影生態隨著這20年中國電影的快速成長和發展,從投融資到創作層面,包括發行層面等等,都是在一個膨脹或者說快速發展過程中,這會帶來一些問題。我們要讓它回歸到電影本體,回歸到作為基本的文化產品的商業屬性、市場屬性去評估和投資電影。
現在很多投資人為什么遠離了電影?是因為它的投入產出比完全不符合正常的投資關系。泡沫太多的話,未來我們做影片的投入和產出缺乏了動力以后,高質量怎么能夠成長?所以我覺得要以市場為基石穩步成長,不要在經歷了浮躁和快速成長之后,依然心慌慌的,還在追隨泡沫,一定要讓它回歸到本體來,這樣我們才能有一個健康的機體,才能夠談得上高質量。
王長田:
我有一大一小兩個愿望。大的愿望是希望有關部門和行業共同努力,制定一整套的向內容方傾斜的政策,這里面包括我一直在提的關于票分賬比例的調整,關于內容產業的稅收優惠,還有電影專資使用的傾斜,也包括內容審查效率的提升,包括內容“走出去”審查的靈活性的調整等等,這些都是有利于內容產業發展的政策。
小的愿望是要分線發行,我們一年正常年景下有8、9百部影片能夠取得發行許可證,但是能夠上映的影片有4、5百部,而且絕大部分上影影片都是一日游或者幾日游,拿不到排片,是因為大一統的放映的方式出了問題,所以大家就提出要分線放映,給更多的中小影片機會。
但是這件事情說了好多年,操作起來也并不難,為什么不做呢?我覺得今年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做起來,今年年底的時候分線放映可能成為現實,甚至明年春節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分線放映,這樣中國電影觀眾的選擇空間會大大提升,一些效益不太好的影院的上座率也有可能得到提升,一些中小影片、探索性、藝術性的影片又獲得新的空間,這么好的一件事情,沒有多大難度的一件事情,有利于各方的事情,為什么不能馬上去做呢?
無法替代的創作
黃建新
中國電影導演、編劇、監制
我們的藝術電影其實是遇到了空前的挑戰,大部分的藝術電影現在是通過網絡在播出,快進鍵是可以毀掉藝術電影的,現在人們刷短視頻習慣了,意識是片段化的,當一個節奏很慢的藝術電影展現在他面前的時候,他沉不下心。其實藝術電影是一點點滲透到你的心里征服你的,但采用了快進的方式,知識產權沒有保護,所有創作者被支解,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剛才大家也討論AI的概念,我們知道人類所有的行為模式都是建立在語言上,所以《人類簡史》里說人類會講故事,人類戰勝了一切。ChatGPT就是一個對話模式,它就是一個計算機,你操作它跟你對話。AI這個東西我們現在下不了結論,我們一開始就要總結它是個什么,是我們人類做不到的,太早下結論我們一定要吃虧,因為一個新鮮事物出來,最容易希望聽它的是已經固化的一些人,孩子們不會,他們會跟它共生、共同成長,自然地建立了一些關系。人類因為有了AI可能有了巨大的發展,未來不可預期。
電影是所有科技技術最綜合、最直接體現地最敏感的一個行業,因此這個技術一定會影響我。前幾天有個導演跟ChatGPT對話,說需要拍一個歐洲中年男人,他要講一段什么話,希望他的背景是什么,說完就得到一個視頻。如果表演不滿意怎么辦?還可以繼續跟它對話,說他的眼神不夠憂郁,之后的視頻里眼神就憂郁了;說他語速快,就可以調整變慢——如果這個指令是老板發出的,那導演不就沒了嗎?
所以我們遇到的一定是個巨大巨大的挑戰,這又是個機遇,它可能使人對電影閱讀方式產生翻天覆地根本性的變化。
黃建新
本·維特利
《巨齒鯊2:深淵》導演
ChatGPT是否能夠寫劇本?我嘗試過用ChatGPT寫劇本,寫出來很糟糕。所以我覺得你自己寫的話可能更快,至少目前是這么一個狀態。ChatGPT寫了這個劇本,自己對自己劇本的評論也是夸夸其談,說寫得非常好,我告訴ChatGPT你寫得并不是非常好,我給它負面的批評和評論,它根據我的提示和問題又給出非常負面的評論——所以并不是很真實的,感覺它是在寫劇本,但并不是在寫劇本,僅僅把一些信息的話輸入進去產生一個文本,所以這可能從創作的角度來說是有問題的。
但ChatGPT它也會生成一些圖片,從自己創作的角度能夠快速創作出一些概念,然后和我們人類的同行進行分享,以此為基礎的話,加速人類的創作。總體來講,它還是比較籠統的,無法和人類純粹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媲美,更無法去替換人類。它看起來是,這個圖片比較美輪美奐的,但它并不是真正具有人類特點的圖片,所以作為工具它是有用的,但它是否能夠去代替掉讓我們感到興奮的人類的因素,我并不這么認為。我也了解對于動畫,包括其他的領域是有幫助的,它是個工具,但它并不會替代人類。
本·維特利
孟丹青
IMAX中國首席執行官
我真的認為中國的觀眾越來越挑剔,他們更在意故事,更在意體驗,不管是什么類型。以前的預售票房可以預測得很準,現在,特別是今年預售的票房很弱。我并不是覺得大家不想去電影院看電影,是因為他要先觀察觀察,聽聽口碑,口碑太重要了。
這其實對于整個市場,包括行業是一個特別好的趨勢,也是給我們行業的電影人壓力,是健康的壓力——要做更好的故事,要控制好成本。特別是我們IMAX要提供更豐富的體驗,這個是給我們壓力。做院線的人,要不停地吸引人來到電影院看,因為現在不同大小的屏幕很多,為什么人家要來到你的電影院看電影呢?
我也是那天看了蘋果發布的新品,看了也很驚訝——它到底會不會把去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完全關閉了?不可能。為什么這么說?是因為我們人類有群體社交娛樂的DNA,我們喜歡跟別的任在一起聽故事、看故事。山頂洞人他們好幾千年坐在一個篝火邊上聽故事,其實那個時候的篝火是我們現在的大熒幕,一樣的,沒有變化,就是形式變了而已。所以我們從做院線還有大屏幕的角度來看,非常歡迎高科技進來我們這個行業,肯定有幫助,有賦能。
孟丹青
韓延:
導演、編劇、監制
我談一下我最近幾年創作體會,可能因為疫情大家都慢下來了,給了大家更多時間思考,我覺得我的心態有些變化。比如提到創作多樣性和多元化的創作,在我理解創作的多元化,可能是題材的多元化,也可能是類型的多元化,可能是行業的多元化,也可能是作者本身的多元化。
比如我新拍的老年題材,可能在我劇情片的領域里也是我的一次多樣化的改變,或者是探索。但是前幾年我肯定不會這么想,我之前幾年覺得我這部拍了一個現實主義電影,下一部必須拍個科幻,再下部拍個武俠,這才是我多元化的創作,好像覺得我不停地更換類型,更換所謂的賽道,我覺得這才是我創作探索精神的體現。但我這幾年反而覺得我們這個行業缺少的就是,很多創作者應該在一個自己已經有經驗的領域,或者擅長的領域深耕,
比如說我現在去拍一個科幻,我覺得很新鮮,我覺得所有帶給我的創作上的挑戰都很新鮮,都很新奇,滿足了我的好奇心。但是可能三年前郭帆都已經做過了,我現在的新鮮可能就是郭帆三年前走的彎路,我又走了一遍,我在滿足自己對于多元化創作的好奇心或者一己私利,我覺得這種創作相對來講,我歸結為比較自私的創作,我也承認創作者肯定有自私的這一面,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在這種比較偏自我的創作之下,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把這個題材去拓寬,去做不同的嘗試,在生活中發現不同的嘗試。
韓延
如何跟國際接軌這個事就像多元化創作陷阱一樣,中國電影被國際上認可也是一個陷阱,我覺得不能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也不能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這才是我們為什么反復提要講好中國故事的原因。
我覺得現在真的不是靠一兩個噱頭就可以把觀眾騙進影院的時刻了。也許原來我們用宣傳的手段、新穎的方式、花招來營銷,起碼可以把第一撥觀眾騙進去,他們看完電影很失望,很氣憤,可能這種事我們做了太多次了,觀眾慢慢不太信任我們了。
我覺得最重要的問題,第一是觀眾成長了;第二,我覺得我們很多創作者信譽破產了,這是很值得我們作為創作者反思的問題,營銷、發行的手段應該是電影公司或者老板們思考的問題,創作者還是回到電影本體上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不能怪觀眾成熟了,甚至我們應該呼吁觀眾越來越成熟,我們不應該責怪他們的謹慎、挑剔,而是應該反思我們是不是有的時候在創作上放松了自我。
有的時候我在拍戲的時候想,如果五年前這條我就喊過了,我想現在的觀眾這么挑剔,我們得再試幾次,看能不能更好,我覺得作為創作者應該有這樣的心態,我們不要那么清高,不要覺得考慮了群眾就遠離了藝術,這是完全不矛盾的事。戲劇之所以能成為戲劇,就是因為有觀眾它才是戲劇,如果沒有觀眾你也可以在舞臺上表演,那個就不是戲劇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已獲授權,版權歸毒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免責聲明】
關鍵詞:中國電影
鋪墊了很久的“雙黃蛋”只出現在最后公布的“最佳中國電視劇”獎項中,和《人世間》一同獲得該獎項的是《縣委大院》。這兩部劇同時也是今晚的最大贏家?!度耸篱g》10提5中,《縣委大院》則是6提3中
這一夜的星光璀璨,是微博在電影行業日積月累,才得以秀出來的“肌肉”。今年上半年,微博沒有缺席從春節檔到五一檔的每個重要檔期,在日常生活里更是幫助電影的口碑擴散。后疫情時代,微博加速了電影成為大眾日常的步伐??梢哉f,每一部高熱度和高口碑的電影,都有微博熱搜和話題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