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欣媛
“現實主義”成了2023年電影市場重要關鍵詞。
上周末,曹保平積壓四年之久的現實主義新作《涉過憤怒的?!飞嫌?。上映首日拿下1.03億票房,成為國慶檔之后第一個首日票房破億的院線電影。貓眼預測6.44億,該片有望成為曹保平從影以來票房最高的作品。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這樣的成績看似意外,實際有跡可循。曹保平擅長的犯罪現實主義,正是如今電影市場的大熱門。
從年初的《保你平安》開始,大量的現實主義電影接力般充斥在今年的所有重要檔期。
《消失的她》《八角籠中》《孤注一擲》等作品更是拔高了暑期檔的整體票房。暑期檔票房前十里,現實主義電影占比一半以上,貢獻了53.4%的票房。
2023暑期檔票房前十(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現實主義爆發性地涌現,帶動了電影市場整體性的繁榮,但這種繁榮到底能持續多久,成為縈繞在所有從業者心里的一大懸念。
其實追溯過往不難發現,現實主義在國產片扎根已久,甚至深深影響著早期代際導演的創作風格。從第四代“發現現實”,到第五代“塑造現實”,再到第六代“遭遇現實”——現實主義并非是一個固定類型,但它一直是中國電影的底色和主流風格。
如今“現實主義回潮”,大量青年導演重回主陣地,為國產現實主義帶來新生機,也催生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市場規律。值得思考的是,熱潮之下,現實主義回溫到底是偶然乍現,還是大勢所趨?“現實主義”爆火會不會只是一場海市幻夢?
著名電影理論學家安德烈·巴贊曾提過一個概念,“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
這種“紀實美學”帶動了著名的法國“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西方世界涌動的巨大思潮,同樣影響著中國幾代導演。
從中國第四代導演開始,他們的作品便打上了現實主義的烙印。鄭洞天、郭寶昌等導演紛紛在自己的作品中進行嘗試,摒棄傳統戲劇結構,淡化敘事。
相較于第四代在視聽技巧上的摸索,到了第五代導演,他們更多加入寫意的風格改造。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等作品無不帶有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
《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劇照
(圖源:豆瓣)
在第五代導演集體轉向商業市場,步入轉型期時,第六代導演還無法與商業市場抗衡,婁燁、刁亦男、賈樟柯等導演只能在小成本電影里進行著現實主義探索。
縱然影片口碑不錯,票房卻不盡如人意。婁燁的《浮城謎事》票房僅552.1萬,而同年的《人在囧途之泰囧》拿到了12.7億票房。
《浮城謎事》《人在囧途之泰囧》
(圖源:豆瓣)
“紀實美學”深深影響著早期的中國導演群體,并隨著不同時代特定的文化語境,衍化出特色鮮明的不同作品。但多元主義時代的到來,以及電影市場的商業化騰飛,讓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無法再跟上前進的步伐。
2010年,中國電影年票房突破百億大關,具有票房影響力的商業片大步邁進,而帶有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因單調枯燥的視聽語言,及導演過于追求個人表達,與觀眾漸漸產生審美隔閡。
之后,香港導演北上,經歷過“東方好萊塢”黃金時期的香港導演,嘗試對現實題材進行商業化改造。陳可辛拍了聚焦“拐賣兒童”的《親愛的》,爾冬升拿出體恤“橫漂青年”的《我是路人甲》。
《親愛的》《我是路人甲》(圖源:豆瓣)
他們在原有的故事基礎上,都選擇進行一定的商業化調整,或請國民度高的明星出演,或將故事內核戲劇化,但票房皆不盡如人意。
《親愛的》票房3.44億,在當年票房冠軍《變形金剛4》19.76億的對比下,算不上出色。《我是路人甲》更是票房滑坡,僅拿下6473.1萬票房。
造成票房低迷的原因有很多,但很難完全歸因于觀眾對現實主義電影的排斥。相反,當時的國內觀眾對這類電影依然抱有深厚興趣。
在海外進口片中,除了好萊塢大片,印度電影最受觀眾喜愛?!端影?!爸爸》賣出12.99億票房,豆瓣9.0,位列2017年年度票房第七,《神秘巨星》賣出7.47億票房,豆瓣評分7.7。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這類引起市場反響的印度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用現實題材為商業電影的創作提供類型化拓展素材,凸顯價值觀明確的現實主義精神。
與此同時,韓國電影市場早以刮起了現實主義的風潮,在國內成為高口碑代名詞。豆瓣上高分韓片隨處可見,豆瓣TOP250里,排名第一的韓影《熔爐》,有94萬人打出9.4的高分。
相比其他海外電影市場的作品,國內保守單一的現實主義電影,一時間顯得暗淡無光。
直到2018年,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
《我不是藥神》拿下31億票房,豆瓣上,214萬人打出9.0的高分,其口碑票房的成功標志著國產現實主義電影實現了商業化的新突破。也讓2018年,成為國產現實主義的新起點。
也是在這一年,《無名之輩》《找到你》等電影相繼出現。中小成本之作《無名之輩》尤為突出,單靠電影質量在一眾好萊塢大片中沖出重圍,拿下7.94億票房。
《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找到你》
(圖源:豆瓣)
消失已久的“現實主義”重新回到了觀眾視野。
觀眾對國產現實主義表現出熱情和支持,創作者也被重新激活了。
這在某種程度上,得益于當時的政策紅利,為創作者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
2017年《電影產業促進法》全面實施,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臺與實行,讓電影產業高速發展,為現實主義電影美學的回歸提供了發展空間。2019年的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也明確指出,推動電影創作由高原向高峰邁進,要抓好現實主義電影創作。
政策的引導加上現象級影片的出現,《我不是藥神》之后,“現實主義+商業類型化”的創作模式普遍得到市場認可。
而這樣的創作模式,韓國現實主義類型片早就影響著國內青年導演的風格。文牧野曾表示,自己非常喜歡韓國的類型片。忻鈺坤也在采訪時談到,樸贊郁、奉俊昊等導演的作品讓他對電影產生思考。
樸贊郁經典作品《老男孩》劇照(圖源:豆瓣)
從喜聞樂見的犯罪、懸疑等類型電影中汲取創作靈感,用商業片的敘事手法拆解現實肌理,將嚴肅話題與娛樂場景的巧妙融合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
《我不是藥神》就不難發現,電影用大量快速剪輯加強故事節奏,同時,現實素材令故事話題與觀眾相關,強化了觀眾的代入感,這也讓片中臺詞直擊人心,形成廣泛傳播。片中臺詞“世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時至今日仍廣為流傳。
這套創作模式,在之后的現實主義電影中被不斷發展延伸,類型化特色愈加明顯。
一方面,是現實主義跟主要類型片的嫁接與融合。
比如,《雄獅少年》打破神話故事為主導的國產動畫格局,從現實主義層面討論城鄉構造下“留守兒童”等社會話題?!哆^春天》掙脫傳統青春片的矯情,以“深港跨境學童”這類特殊群體為切入點,思考女性青春期的心理狀態。
《雄獅少年》《過春天》劇照(圖源:豆瓣)
另一方面,是在劇情片的基礎上,對現實素材進行細致化處理。
《我的姐姐》《少年的你》《人生大事》等作品將話題觸角延展的更為深遠,講述原生家庭、校園霸凌、殯葬行業等嚴肅議題,將議題的思辨性轉化為電影的戲劇性。
甚至在今年,這種“現實主義”類型化處理變得更為細致。《保你平安》《熱搜》等影片同樣關注社會輿論氛圍,但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討論。
《學爸》關注“雞娃焦慮”,《我經過風暴》關注“家暴困境”,這些故事話題都與社會情緒時刻保持同頻。
《保你平安》《學爸》《我經過風暴》《熱搜》
(圖源:豆瓣)
可見,現實主義電影隨著時代發展,在不斷嬗變成新的樣態。
與此同時,宣傳營銷也賦予了當下現實主義新的解構意味,甚至影響了電影本身。
短短幾年,從《我不是藥神》的大規模點映,到《消失的她》的短視頻策略,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市場潛力,在新媒體的助力下不斷被挖掘。
《消失的她》官方抖音賬號的部分作品
早期的點映策略,是將現實話題和質量認證打透至觀眾層面,進行以點到面的口碑擴散,從而形成票房影響。
如今的短視頻,則將電影營銷帶入2.0時代。現實主義電影更易與短視頻的”黃金3秒定律“相互契合,電影的金句和名場面被廣泛應用,再利用碎片化傳播擴大影響,促成討論,帶動影片熱度。
今年暑期檔的票房冠亞軍《孤注一擲》《消失的她》,無不遵循這套市場規則。最終,它們成為今年暑期檔的冠亞軍,包攬70億票房,占今年暑期檔總票房的三分之一。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超乎預期的票房成績給了市場刺激。喜人的票房成績背后,真正令人驚喜的是,現實主義電影的時代浪潮,讓一批青年導演站在了市場中央,同時也給予了一批青年創作者機會。
第六代導演之后,導演的準入門檻發生了變化,市場上誕生了大批非學院派導演。這批新生代創作者的共性之一在于,他們從生活汲取創作靈感,現實題材給予了他們充分的自我表達空間。
比如First系導演,陸慶屹、馬凱、徐磊等人。他們的作品天然帶有現實主義風格,貼近觀眾審美。
陸慶屹作品《四個春天》劇照(圖源:豆瓣)
這群正值創作黃金期的青年導演們,同時也在給予現實主義電影更強的生命力。天時地利人和,現實主義的大潮有了新的時代樣貌。
大潮涌動之時,砂石俱現。
今年,現實主義電影在成為市場關注焦點的同時,也普遍陷入輿論漩渦。《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擲》雖然收獲高票房,但豆瓣評分并不盡如人意,分別為6.2和7.0分,圍繞它們的一些話題討論,都暴露出了現實主義電影的一些問題。
為了突出類型化表達,電影大多會進行一些藝術加工,對現實場景進行奇觀化處理?!豆伦⒁粩S》刻畫緬北場景,《消失的她》展現東南亞畸形秀,都在極力渲染一種恐怖殘忍,加深了輿論場對東南亞的刻板印象。
類型的過度疊加,反而讓現實失真,甚至侵占了故事的寫實比例,現實話題的殘酷反而成了類型化的由頭。
《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劇照(圖源:豆瓣)
另一方面,在一些敏感的社會議題上,劇情處理不當,也會引起更強的輿論反噬。《消失的她》《我本是高山》等影片加入了女性話題討論,但創作團隊的女性故事表達引發爭議,甚至一度掀起輿論風波。
以《消失的她》為例,電影以7.5豆瓣開分,隨著傳播擴散,口碑大跳水,最終滑落到6.2。其中爭議較多的話題是,電影以男性視角為主線講述女性困境,女性反而成為謎案工具化的存在。
在豆瓣評論區,有不少觀眾對此情節設置產生不滿,最高贊的短評寫到,“如果一個謀殺老婆的男人卻為了無意謀殺了自己的孩子而流淚,這不是很諷刺嗎?”
這些爭議也恰恰說明,與觀眾連接更加密切,對創作者的創作能力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對于這種情況,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告訴毒眸,“創作者應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現實生活里尋找有張力、有人文內涵的故事?!?/p>
《消失的她》劇照(圖源:豆瓣)
平衡好電影的社會屬性和商業屬性,也是當下創作者的一個創作挑戰。
饒曙光同時提到,青年創作者需要具有電影職業精神,不要一味追求個人表達,而是讓自己的作者性與觀眾的觀賞需求有效結合起來,達成一個新的平衡,讓創作者與觀眾形成一個共同體,才能形成最大限度的共情共振。
與此同時,市場需求也在決定著電影的變化,環境重塑著現實主義電影發展。
好萊塢大片的視聽特效不再奏效,大片無法與觀眾情感進行有效互動,逐漸形成退潮趨勢,這恰好是國產片形成絕對優勢的機會。
在饒曙光看來,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是中國電影的底色,堅持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化呈現,才能讓電影與觀眾形成情感上的互動,這也是中國電影的一個優勢和立足點。
《涉過憤怒的?!穭≌眨▓D源:豆瓣)
現實題材電影提供了與自己相關的情緒價值,構成了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的觀影動機,對于電影市場終歸是好事。畢竟,目前來說,娛樂市場競爭激烈,讓觀眾走入影院已經越來越難了。
同樣,從社會層面來說,在充滿喧囂的后真相時代,市場需要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提高觀眾對社會話題的關注和呼應,厘清現實的混沌,理解現實的復雜。
可以說,無論是商業市場還是社會層面,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意義都是巨大的。
現實主義電影在積極的商業化嘗試后,成為電影市場主要類型,并輻射性影響著行業的向好。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可以等到“國產《寄生蟲》”的出現,那一天應該不會太遠。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已獲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免責聲明】
關鍵詞:現實主義 | 電影 | 涉過憤怒的海
據披露,流媒體服務Disney+單季便新增690萬核心用戶,同時直接面向消費者板塊的虧損縮減逾七成,驅動公司收入和運營利潤雙雙上漲;再加上自2020年中后首度恢復分紅的計劃,迪士尼股價在財報發布后便一路上揚,逐漸遠離上月剛觸及的近十年最低點,在市值上繼續追擊Netflix等業內勁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