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欣媛
白發斑斕的“程兵”悵然地站在街邊,路人接踵而過,鏡頭逐漸拉遠。這是電影《三大隊》的最后一幕,也是編劇張冀感觸最多的一幕。
“時間永是流逝,街市依舊太平?!奥费葜校瑥埣揭敏斞傅脑?,表達了他對電影的感慨,以及對“程兵”這個人物真摯的敬意。
改編自網易人間小說《請轉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的電影《三大隊》,自12月15日上映以來,收獲頗多關注,預售破億,豆瓣開分7.8,后又上升到了7.9分,成為了年底評分最高的國產院線片,也成了張冀編劇生涯中,評分排名第二的作品,僅次于2014年8.4分的《親愛的》。
時隔三年,在跟毒眸(ID:DomoreDomou)聊到這個故事時,張冀言語中還保留初見這個故事的興奮與激動。寥寥9000字的原著故事,講述了前刑警“程兵”十二年的漫漫追兇路,這個有限的文字空間給了張冀創作難度,卻也給了他充分的創作空間。
從2013年的《中國合伙人》到如今的《三大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巧合的是,今年又是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的大年,作為早早踏足這一領域的創作者,這十年之間,張冀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與感悟。
毒眸:怎樣一個契機接觸到了《三大隊》這個項目?當初這個故事打動你的地方是什么?
張冀:可能因為我之前接觸的寫實改編作品比較多,萬達2019年買下這個版權后,第一時間就聯系到了我。這個故事算是我接觸過的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因為程兵這個人很極致。
程兵 張譯飾(圖源:豆瓣)
第一,他的身份。一個犯錯入獄的警察,以后不可能再當警察,他不能再以警察的身份去追兇,但實際上,他心里一直承載著“警察”這個隱形身份。這個過程中,涉及到的“身份認同”和“自我認同”我非常喜歡且感興趣,感覺它可以承載很多豐富話題。
第二,他的執著。他用 12 年的漫長旅程去追兇,構成了這個人物足夠的故事奇觀,我覺得這種故事奇觀也會讓觀眾代入到故事中獲得激勵。從這兩點出發,我覺得這是非常有空間的故事。
毒眸:在改編這個非虛構的故事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
張冀:我跟原著作者深藍老師見了一面,因為他是刑警出身,我問了他一些細節問題、邏輯問題,包括真實生活中警隊的問題。原型人物“程兵”的話,他不接受任何采訪,所以我們就沒見。他是個有俠客之風的人,我們尊重他。
其實,在創作中,不能指望通過采訪原著作者就把所有信息搞定,我覺得最重要還是要理解原著中最想表達的東西,去接觸不同的人。
毒眸:為什么選擇用群像的方式去呈現這段故事?
張冀:這是這個戲比較幸運的地方,當時接到這個項目時,我幾乎當下就有一個靈感:后半段還是程兵一個人走完,但前半段一定是“三大隊”的群像。
群像是現實主義,或者說寫實題材非常重要的一個藝術特色,首先,群像能更大程度的還原生活,其次,群像有戲劇關系的糾葛,他們這些人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際遇,能夠形成對照。
毒眸:原著中,沒有描述程兵入獄后的具體情節,但電影中對這段經歷進行了一定筆墨的描寫,甚至加入了兩個新角色,這方面是怎么考慮的?
張冀:其實這段我原本寫了大量的戲,大概有二十多場,比如,程兵妻子與女兒來探監,李晨飾演的楊劍濤也來了。但是礙于時長,剪了很多。這段戲的初衷是想重點表現一個警務人員,為了抓嫌疑犯,結果自己進了監獄,他是尷尬的、落魄的,這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張譯對這個人物變化的演繹是非常精彩的。
看守所的戲,我主要想呈現眾生相。程兵在看守所打探王二勇的消息,在跟這些嫌疑犯接觸的過程中,他看到了這些人的問題,有些是因為原生家庭,有些是因為人格缺陷,紅中和阿哲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現實主義就是要做群像,因為它會拓展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展現的越多,它就越像畫卷一樣廣闊。
毒眸:在原著中,其實是沒有“老張”這個角色的?您為什么想要在故事中加入這個角色呢?
張冀:這個人物其實是真實存在的,我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找到了原型?!袄蠌垺钡纳砩霞却碇爭煶嘘P系的延展,也在他身上呈現出了一些警務人員的現實困境。
“老張”(圖源:豆瓣)
警隊是特別注重師承關系的,程兵是小徐的師父,老張則是程兵的師父,就是一種傳承。師父帶領熟悉工作的同時,也在教授經驗,比如,之前小徐就是個“生瓜蛋子”,只想辦大案,照搬書本做事,但后來程兵帶著他發生了一些轉變,這其實就可以看出警隊的特點。
另一方面是警隊人員的現實情況。警隊里的人身體都不太好,收入又不高,一旦患病對他們的家庭就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老張的原型就是在辦案過程中突發腦溢血,但他不是在辦公室出的問題,而是在家里,所以認定工傷就比較麻煩,這個片段大家都很有共鳴。所以,寫實題材你就得找到一些有共情的、有社會依據的東西。
毒眸:非虛構故事的改編優勢是什么?
張冀:我覺得非虛構故事有一個好處,它能提供一個很真實的群體世界,提供我們平時生活中不了解的一個群體樣貌,比如,盲人按摩院、一支犯了錯誤的警隊。
非虛構的故事中有很多真實的東西,包括群體身份、生活細節、職業特質。它構成了寫實電影具象的故事基底,能夠給創作者提供“一花一世界”的創作文本,讓我們見識到一個自己不了解的世界,幫助我們更快或者說更準確的進入創作,然后我們再根據電影創作的一些規律,或者我們已經掌握的一些方法論,雙方互相補充,取長補短。
毒眸:目前對于非虛構作品或者真實事件的改編,存在現實跟藝術創作的矛盾問題,你怎么看待這個矛盾?
張冀:創作這個東西首先是要還原。第一,真實生活的質感,第二,真實人物的精神。任何一個好的真實事件或者真實原型人物,它一定具備這兩個。
必須要充分做足還原工作,去做調研,去各行各業觀察,記錄細節。
養成習慣,并內化為一種創作方式,即使不帶著創作任務,也能發現很多細節。當經驗形成某種感受以后,就會有量變到質變的變化。
還原之后需要創造,因為寫作是虛構的。任何一個創作者對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對這個事的解讀就會不一樣,但是大體上故事底色是一樣。
現在虛構好像變成了一個貶義詞,并不是的。越一流的創作者越具備虛構的能力,他能從大家看到的同一樣東西中,虛構出一個精神,一個你完全想不到的精神領域,這才是藝術的本質,或者是敘事藝術的本質。
創作者在虛構的創作中要有審美,有耐心。每一稿解決每一稿的問題,不要畢其功于役,比如第一稿解決結構的問題,第二稿解決人物的問題,第三稿解決情感的問題……它是個過程,寫作時要具備耐心。
毒眸:在以往的改編創作過程中,你遇到過原著內容非常動人,但是戲劇層面無法滿足的情況嗎?這種情況一般怎么取舍?
張冀:其實交到我們手上的非虛構內容更加戲劇性,有時候我們反而要把這些故事的戲劇性降低,否則太像編的了,但其實它是真的。
毒眸:現在觀眾更傾向于現實主義題材,這種現象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未來會不會繼續發展壯大?
張冀:我覺得寫實題材本土化肯定是會繼續向前發展的。今年電影市場,好萊塢大片、港片票房都不行,唯一能引起全民興趣的電影都是寫實本土的題材,這就是一種預示?,F實主義題材作品內核真實,有真實情感,也有話題性,能夠契合社會大眾心理。
毒眸:對于現在的創作環境來說,大家開始傾向于用“現實主義+類型化”這個模式進行創作,目前有哪些問題是值得注意和警惕的?
張冀:我覺得現在的創作者實際上在經歷一個艱難的階段?,F在的觀眾要求很高,而且新的觀眾進來了,他們不是傳統的電影觀眾,審美趣味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有豐富的觀影經驗,短視頻影響了他們的審美趣味,這讓他們對電影產生了一些新需求。創作者們一定要去適應這個變化,做相應的調整,畢竟,電影就是需要時刻跟觀眾建立聯系。
對于類型內容來說,還是要有新東西來打動刺激觀眾,因為觀眾越來越難走進電影,只能用新鮮的內容來吸引他們,但這個“新內容”又不能走的太遠,否則大眾不好接受,這個度很難掌握。
最后,我覺得只要涉及到現實主義,要堅持一條規則——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
平凡就是真實,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生活是平淡的,那么我們電影一定不是講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而是要講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它肯定有一個精神支撐,才能讓一個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這種情感的沖擊是現在年輕觀眾需要的,所以“不平凡”這三個字是值得研究的。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已獲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免責聲明】
關鍵詞:電影 | 三大隊 | 張冀 | 程兵 | 現實主義題材 | 請轉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
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霸蓖ǔV笟v法中的首月首日。
在我國,“元旦”一詞古已有之,在文學作品中最早見于《晉書》。我國歷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是很不統一的,歷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
辛亥革命后,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新歷年”或“公歷年”。
名稱釋義
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霸币辉~通常指歷法中的首月首日,歷法規定什么時候是元月(即正月),元旦就在那個月的第一天,如陰歷“正月一日”、陽歷“1月1日”等。在中國歷史上,“正月一日”有許多稱謂,如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春、上日、元朔等,但在諸多稱謂中還是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歷法概念
陰歷始日
中國的“元旦”這一概念,歷來指的是“正月一日?!罢隆钡挠嬎惴椒ǎ跐h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時期的夏歷以春一月為正月,商時期的殷歷以冬十二月為正月,周時期的周歷以冬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冬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規定春一月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正月一日”在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陽歷始日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一日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夏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夏歷正月初一恰在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的前后,因此便把夏歷正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每年公歷1月1日,標志著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公歷年”、“陽歷年”或“新歷年”。
節日文化
中國元旦
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將當日前或后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
各國元旦
西方元旦:公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把這一天定為西歷新年的開始,為了祝福雙面神“Janus”,這位羅馬神話中的門神,“Janus”后來也演化為英文一月“January”這個詞。
英國:元旦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余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的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
比利時:在比利時,元旦的早上,農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們走到牛、馬、羊、狗、貓等動物身邊,煞有介事地向這些生靈通明:“新年快樂!”
德國:德國人在元旦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似錦,春滿人間。他們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鐘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并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在德國的農村還流傳著一種“爬樹比賽”的過新年風俗,以示步步高升。
法國: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歉收年。
意大利:意大利的除夕是一個狂歡之夜,當夜幕開始降臨,成千上萬的人們涌向街頭,點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鳴放真槍實彈。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戶戶收拾舊物,將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東西,摔個粉碎,舊盆子、瓶瓶罐罐統統扔到門外,表示去掉厄運和煩惱,這是他們辭舊歲迎新年的傳統方式。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習慣,他們有的成群結隊去爬山,站在山頂面對冰天雪地,大聲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著長長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尋找幸福之路;有的舉行踩高蹺比賽,男女老幼齊上陣,互祝身體健康。他們以健身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羅馬尼亞:元旦前夜,人們在廣場上豎起高大的圣誕樹,搭起舞臺。市民們一邊燒著焰火,一邊載歌載舞。農村人拉著木犁,上面裝飾著各種彩花,慶祝新年。
保加利亞: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準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只羊、?;蝰R駒許給他,以祝愿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希臘:元旦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里面放一枚銀幣。主人將蛋糕切若干塊,分給家人或來訪的親朋好友。誰吃到帶有銀幣的那塊蛋糕,誰就成了新年最幸運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賀。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游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鐘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著吃葡萄。如果能按鐘聲吃下12顆,便象征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
丹麥:丹麥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戶戶都要將平時打碎的杯盤碎片收集起來,待夜深人靜時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門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誰家門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則說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運。
**本文內容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