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凡
編輯 | 張嘉琦
近兩個月,國產劇里的縣城出現了兩種面貌,有時是殺人的刀,有時是救人的藥。
以近期播出的幾部劇為例,《微暗之火》的主線,是偵破清水鎮里最美麗的女子南雅的“弒夫”案,但觀眾也會隨著偵查視角看到,這熟人社會平日里是如何對南雅言語施暴。長得好看被男人惦記,就被說成“破鞋”,穿得好看就是“不知道騷給誰看”。這是2000年初的小縣城,但在大約20年后的《春色寄情人》的小縣城里,這樣的熟人社會,和這樣的言語暴力依然存在。
而在《另一種藍》里,縣城成了都市失意年輕人的港灣。女主角陳小滿在北京工作四年,最終選擇回到景德鎮,撿起小時候熱愛的制瓷工作,在家鄉原地創業。在這里,縣城成了溫情、治愈的代表。《我的阿勒泰》和2023年年初的爆劇《去有風的地方》,也都是一樣的返鄉敘事。
《另一種藍》陳小滿(宋茜 飾)(圖源:豆瓣)
這幾部劇的班底陣容,在平臺的評級里大概都是A級的水平,他們的接連上映,似乎隱隱透露著國劇到縣城去的趨勢。
之所以說到縣城去是一個趨勢,是因為在此前許多年,縣城更像一個影子,拖在各種類型的故事身后。從行政分區的概念上來講,縣城是鄉村和城市的連接點,而我們有鄉村劇、都市劇,卻從來沒有“縣城劇”的叫法。它很難走到聚光燈下,成為講述的重點。
鄉村劇和都市劇,已經有了太多代表作。《鄉村愛情故事》都拍到了第15季,北京上海更是在國產劇里不知上演了多少愛恨情仇,但說起“縣城劇”,卻似乎是一個新鮮名詞。B站用劉森的《縣城》來做縣城文學影像剪輯,“沒有縣城,萬萬不能”的歌里配著的素材,都是國產電影。
“縣城美學”電影 賈樟柯《小武》劇照(圖源:豆瓣)
全國有2000多個縣城,為何卻在國產劇里失了語?
鄉村劇和都市劇,很早就成為國產劇里重要的一部分。
中國的第一部電視劇,就是鄉村劇《一口菜餅子》,以一個農村小女孩拿桂花糕逗狗為開篇,講述了過去一口菜餅子都要分食的苦難過往。改革開放后,更是涌現出一大批鄉村劇,起初多數是講述文化大革命對鄉村帶來的沖擊,后來更多轉向講述改革開放為鄉村帶來的種種影響,為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留下了許多珍貴影像。
《一口菜餅子》劇照(圖源:豆瓣)
這時候農村劇里的農民們,被現代價值觀與傳統鄉村觀擠壓著,這也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絕大多數地方都在經歷的情緒。寫這個時代的農民,就是寫這個時代的中國。
90年代后,國產劇跟著農民一起進了城,都市人的工作、家庭、愛情更多成為國產劇的講述中心。1990年讓“舉國皆哀劉慧芳”的《渴望》,是以北京工廠的工人愛情故事為開端;1993年播出的《北京人在紐約》,標題已經說明了一切,對應的是彼時的出國潮;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一直到現在,還在高分國產劇之列,而就連這個劇類本身,就是從歐美電視劇傳來。
如果說鄉村劇是記錄下了那個年代大多數人的生活情境,那么都市劇就是聚焦少數人的生活。通過一個電視屏幕,讓遙遠的人們看到了一種與眾不同的、閃閃發光的生活。它提前奏響了全球化的序曲,為許多人萌生了對遠方的向往。
一直到現在,鄉村劇和都市劇都還是國劇現實題材劇集里的大頭,但他們在少數和多數的立場上,已經做了調轉。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3年,國家城鎮化率已達66.16%,超過了半數。都市劇仍然在展現著都市人的工作、家庭、愛情,刻畫著或大眾或小眾的群體,而近些年的鄉村劇則多數與“扶貧攻堅”戰役和主旋律分不開關系。
鄉村劇、都市劇兩者交錯行進著,成為社會變遷的各個節點的重要錨點。而這兩種題材的劇集,面孔都很清晰——光看服飾裝扮,選景置景,就能準確地將其框定進這個題材。
《山海情》劇照(左)《承歡記》劇照(右)(圖源:豆瓣)
但說到縣城劇,就有些印象模糊了。無論是在學術分類里,還是在觀眾約定俗成的叫法里,都沒有縣城劇的概念。就連“縣城”這個景象,也是一直到近幾年懸疑劇的反復使用,才真正被打撈了出來。
僅以愛奇藝迷霧劇場為例,粗略一數,目前播出的17部劇里,劇情設定都落到縣城里。而在優酷播出的懸疑片《微暗之火》《黑土無言》《膽小鬼》同樣是在縣城取景。不過,這些懸疑劇所展示的基本都是21世紀初的縣城。發生在那時候的懸疑故事,才能有混沌的合理空間。
《微暗之火》劇照(圖源:豆瓣)
縣城在這里,有時成為故事驅動力的一環?!痘貋淼呐畠骸吩谥貞c找到了一個廢棄的工廠家屬院,故事的側重點就是“小縣城的流言壓力”,壓力甚至是作案的一部分動機?!啊痘貋淼呐畠骸肥遣惶赡茉诖蟪鞘邪l生的故事?!敝破嗽鴮Χ卷f?!堵L的季節》《膽小鬼》《黑土無言》等劇,故事的基底都是東北工廠的衰落,沖突于衰落中爆發。
有時,縣城則是懸疑劇的“氛圍擔當”?!峨[秘的角落》選擇湛江拍攝,源于辛爽多年來對拍一個南方海濱小城故事的執念,同時這個陽光強烈的地方,“陰影也特別強烈。這就是隱秘的角落?!薄栋私峭ぶi霧》于紹興取景,看重的是它水汽氤氳,水道于古城里穿梭,構建了故事的陰冷氛圍。
《隱秘的角落》取景地(圖源:豆瓣)
這些懸疑劇里的縣城,多數是要陪著劇情回到21世紀初的樣子。想看近幾年的縣城,還得看返鄉劇。
在返鄉劇里,縣城大多是都市的對照組。年輕人到縣城去,是對都市生活的反思,也通常意味著比起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他們要追求自己內心的安定。返鄉劇里的縣城,更多地承載的是一種情緒,這種情緒從創作者一端出發,最終與當代年輕人形成緊密的勾連。
《去有風的地方》里,女主紅豆在閨蜜離世后,漸漸意識到在北京的自己只是一個齒輪,于是辭職后到大理的一個小院里生活了三個月。制片人龍亞曾說,項目的由頭是2019年的時候,她覺得很累,想找一個地方躺幾個月。而該劇的出品方趙依芳在2023年回顧時則說,“因為我們堅信疫情一定會結束,風會來?!?/p>
《去有風的地方》劇照(圖源:微博)
這部劇播出后,一系列像這樣從大都市洄游到縣城里的故事,都被統一稱為“返鄉劇”,包括最近的《春色寄情人》《另一種藍》等。雖然《春色寄情人》中女主最后并沒有選擇回到縣城,也說過“我更愛上海和我自己”,但也開始尋找如何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做一個在家鄉的項目,建起自己和家鄉的橋梁。這里不再是她的傷心地,是她想著回來建設的地方。
脫離了懸疑和返鄉兩個背景,屬于縣城的故事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這里要特別提到兩部落在縣城的高口碑劇集,《馬大帥》和《家有九鳳》。它們雖類型不同,但卻都寫出了在鄉村、城市兩頭之間的擠壓感。
《馬大帥》劇照(圖源:豆瓣)
《馬大帥》的故事,多數都在東北小城開原展開,他展現的是后工業時代的東北,是《漫長的季節》相隔20年間的緩慢變化,農民進了城,在城市里啼笑皆非的生活;講述一位母親拉扯到九位女兒故事的《家有九鳳》,原背景在東北,但導演楊亞洲將其挪至了山西平遙古城的一座古宅中,是因為他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故事,需要放到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宅中。
縣城劇其實曾有過一段短暫的萌芽。
從1958年的《一口菜餅子》再到改革開放前后播出的劇集,都沒有聊到“縣城”的概念。
無論是戲里戲外,彼時中國的廣闊土地上,除少部分地區外,都與鄉村無異。1990年里的《渴望》落到了80年代的北京胡同,工人階級出身的劉慧芳服飾和家居,看起來與當時縣城里不少人的條件并無太大差別。
但《渴望》的出現,讓各個地方電視臺有了新的想法。
《渴望》劇照(圖源:豆瓣)
在《渴望》之前,電視劇都是外景拍攝,成本消耗較大,而它則另辟蹊徑在室內拍攝,實時錄音,省下了不少錢,為預算更為吃緊的地方臺提供了創作思路。而它引發的萬人空巷效應,也讓電視臺意識到,是時候掙脫十余年來電視劇“傷痕文學”和“革命英雄”的敘事,把世俗情感里的“小事”放到臺面上講,也是足夠動人的。
啟發了地方電視臺的,還有將創作對象聚焦本土的思路?!犊释窂墓适卤尘?、人物關系到語言風格都“京味兒”十足,一如背后制作團隊北京藝術中心后來拍攝的、北京人做主角的故事《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過把癮》一樣。
畢竟在當時,本地企業才是為電視臺貢獻收入的大頭。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圖源:豆瓣)
據《中國電視史:1958-2008》,在地方電視臺“上星”之前,本地觀眾是收視率的主要貢獻者,本地工商企業則為最主要的投資方和贊助者,早在1990年各地方電視臺制作電視劇所需的資金便已高度依賴本地企業的支持。因此,生產符合地方文化審美要求的劇集,是必然結果。
這段時間,各地的主要節目、電視劇都有不少是用當地方言來演繹,并獲得了當地人們的支持。比如四川方言電視劇《王保長后傳》在成都電視臺首播時,就獲得了9.5%的收視率,比在成都地區播出的央視大戲《漢武帝》高出將近一倍;1997年播出的《山城棒棒軍》,以改革開放以后重慶的“棒棒軍”群體為主角講述故事,成為那一代重慶人共同的回憶。
而隨著90年代末,省級電視臺相繼宣告上星,地方電視臺也需要爭奪全國觀眾的收視,全國企業的支持。像這樣聚焦縣城故事,甚至用縣城方言來演繹的劇,電視臺已經不再有足夠的動力來生產。
《中國電視史:1958-2008》這樣總結一個年代的落幕:隨著省級衛視紛紛“上星”和全國性電視節目市場的形成,這種多元性將不可避免地讓位于一套更為整齊劃一的工業—美學標準。90年代的結束,實質上標志著中國電視劇的“藝術創作”時代的完結,在新的世紀里,中國電視劇將首要作為一項“工業產品”存在。
而以工業產品的標準來審視,縣城是不合格的。它不像鄉村和都市,都有各自清晰的標識,各自可以承擔的故事類型,夠極致、夠聚焦、夠典型。在“上星”之后,縣城故事已經無法扛起收視的重任。
在那個電視劇產生的收入主要靠播出時段廣告投放的年代,收視率就是最硬的指標。早在2006年,全年電視劇收視率排名前30強中,就有超過2/3是現代題材電視劇。2009年《一起來看流星雨》的千萬元級別植入廣告刷新歷史后,更是為現代劇指明了一條“錢”途——都市劇里充足的現代消費情境,給廣告主留出了充足的投入空間。
一直到近些年,招商最高的劇集前列依然是都市劇居多。據擊壤洞察2024年Q1數據,平臺招商TOP20中,都市劇《要久久愛》位列第一,且榜單中有超半數是都市劇。
《要久久愛》劇照(圖源:豆瓣)
不過,在這個榜單里,《鄉村愛情故事第16季》也赫然在列。這個國內最長的季播劇,也已經是鄉村劇里最穩定的搖錢樹。《鄉愛》之外的鄉村劇,多數贊助空間并不大。但鄉村廣闊的空間,是政策所鼓勵的現實主義題材的沃土。
2018年,廣電總局發布了“關于做好2018-2022年重點電視劇選題規劃工作的通知”,其中幾部鄉村劇如《孫光明下鄉記》《最美的青春》都在列。鄉村題材劇也從2017年制作備案公示僅占4.79%,攀升至2019年的8.51%。
再加上2020年“脫貧攻堅”的社會背景,一系列鄉村扶貧劇進入創作高潮。正午陽光制作的《山海情》就此成為2021年的爆款。
不談政策的鼓勵與資本的青睞,也不談爆款熱劇和口碑劇作,即使是在“隱秘的角落”里生存著的國產2分劇和下午檔輪播劇中,都難尋縣城的蹤影。這兩類劇集對應的下沉市場里“沉默的大多數”的受眾,也依然偏愛鄉村和都市。
這兩類劇集的共同點,是強情緒。狗血需要極致設定,極致設定只有在都市(霸總設定)和鄉村(苦情故事),才能更好地成立。
看起來,沒有哪方真正對發生在縣城的故事有需求。
過去不需要縣城敘事,不代表未來不需要。
雖然現在把故事落到縣城的國產劇,目前多數還是懸疑劇和返鄉劇兩種模式,但僅僅是這兩種模式,這些年都已經豐富了許多。
懸疑劇不再是在東北、重慶來回轉悠,水汽氤氳的南方小城也能提供懸疑感。冷峻的色調看多了,《漫長的季節》偏偏就把鏡頭對準東北明亮,黃燦燦的秋天;返鄉劇除了反思大城市帶來的問題,還能聚焦當地特色文化,比如《另一種藍》就描寫了景德鎮的瓷器文化,為國產劇擴充了議題。
地方文旅也想來和返鄉劇們聯動一把,畢竟《去有風的地方》讓當年春節期間大理旅游業收入再創新高,文旅局還專門給《去有風的地方》200萬元補助以示肯定。地方文旅非常清楚文娛產品能起到的帶動效應,也樂于配合。畢竟這是真金白銀的收入。在劇集之外,這些年,音樂節、演唱會等也都和三四線城市合作越來越多。
央視《縣在出發》熱度數據截圖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潘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2021年開始,協會就監測到音樂節的舉辦地在持續下沉,從一線城市逐步覆蓋到三、四線城市。音樂節是演出經濟下沉表現最為突出的品類,其次是大型場館演唱會。
地方需要文娛產品的文化影響力來帶動經濟,塑造自己自己在消費者心里的人格形象,進而帶來更深度的消費。很多小城不是沒有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而是長久以來都找不到與年輕人對話的方式。
年輕人與縣城之間,如今開始雙向奔赴。小城甚至不需要構建很復雜的故事,僅僅一個小點就能讓年輕人趕往。從淄博的燒烤到天水的麻辣燙都是如此。地方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流量潮起潮落間,抓緊把這個小城里更多、更精彩的故事,以各種文娛形態為載體告訴大家。
攜程《2024“五一”旅游趨勢洞察報告》
當然,在當下的社會情緒里,不僅僅是地方文旅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縣城敘事,屏幕前所有從縣城出來的觀眾,都需要。過去,大家要看外面的廣闊世界,縣城就是我們閉口不提,不愿關心的事情。而如今,大家開始常?;赝?,對往外走興趣寥寥,更愛打量自己的來路。
懷舊潮由此而來。我們經歷了王心凌憑《愛你》再次爆紅,把我們拽回華語歌壇黃金年代;《甄嬛傳》《知否知否》等長尾劇已經被盤包漿,但還是越盤越有;千禧年復古潮席卷全球,歐美、日韓的不少青春偶像,都在挪用千禧年時尚元素。
《人物》雜志在對談心理咨詢師崔慶龍時問到,為什么大家的懷舊會集中在1980到千禧年這個時段,崔慶龍說,千禧年前后是人們對生活、對世界、對未來的整體感受發生巨大改變的一個分水嶺。“那是增量空間巨大的年代。改革開放在發生,整個社會的改變是看得見的,有一個讓人充滿無限遐想的未來空間。”
現在,大家愿意借由縣城文學,千禧年熱曲等途徑頻繁地回到過去?!翱h城文學”流行于小紅書的一種拍照模板,模特穿著酷似千禧年左右國產懸疑劇中的裝扮,配上迷茫,惆悵的眼神,此時配樂悠悠響起:走不出,看不破。
縣城文學拍照熱潮(圖源:小紅書)
在崔慶龍看來,這種頻繁地懷舊,算不上一種好的信號,甚至是一種時代的隱痛。
“這個時代的未來感對很多人來說都非常稀薄,因為這是一個發展到了高度有序而缺少了必要隨機性的時代,它會讓很多人清晰地預期自己未來的生活是什么樣,這很像是一種已經被徹底劇透的生活,而劇透導向的是一種更加乏味的結果,有的人感受不到自己有完全克服它的信心?!?/p>
在這個時候,回到縣城既是一種對內卷的逃避和對自我的療愈,也是對那個自縣城生長出來的自我的尋覓。
落到劇集領域,國劇也并非孤例。日韓早于國劇,早早開始了“返鄉”熱潮。黑木華主演的《凪的新生活》和橋本愛的影片《小森林》至今還仍被常常重溫,如孔孝真主演的懸疑劇如《山茶花開時》,以及《海岸村恰恰恰》《我的解放日志》等劇,同樣能引發大批觀眾的共鳴。
《小森林》劇照(圖源:豆瓣)
廣闊縣城能說的故事,一定不止“走不出看不破”。化用“縣城美學”傳播者五條人曾說的:不妨立足世界,放眼縣城。這里還有更多故事,等待被發現,被創造。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已獲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免責聲明】
關鍵詞:縣城劇
繼去年給《辛德勒的名單》打低分后,今年網友們又開始抵制迪士尼了。和去年10月一樣,線下的“巴以沖突”再次導致線上的“社交媒體大戰”,席卷全球。不過,去年的社交媒體風向主要脈絡表現為先偏向以色列后偏向巴勒斯坦,而到了今年支持巴勒斯坦成為了主流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