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沒奇怪
編輯|劉南豆
小小中秋檔,竟然有3部重映片。
大家相對熟知的應該是《流浪地球2》的3D重制版,在中秋檔共拿下了968.35萬票房,排名檔期第九。2D轉制3D也是過去常見的重映邏輯,起碼重映體驗與首次上映之間形成了些許區隔。
(圖源:燈塔專業版)
另外兩部則讓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部是2016年春節檔上映的《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豆瓣評分5.6。不少其它媒體將這一重映動作評價為“蹭《黑神話:悟空》熱度”。
另一部是《我是哪吒2之英雄歸來》,距離上映時間還不足一年便又來重映,且豆瓣評分僅2.5,是名副其實的“詐騙電影”。首次上映時,便憑借片名與《哪吒之魔童降世》之間的曖昧不明,讓不少觀眾誤以為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第二部,從而席卷1772萬票房(含預售)——這是一個讓不少文藝電影望塵莫及的數字。
(圖源:豆瓣 燈塔專業版)
雖然兩部影片重映之后反響很小,票房僅在十萬上下,對觀眾造成的“二次傷害”非常有限,但不能因為重映片影響力小就放任自流,不設門檻。
要知道,就算購票進場的觀眾不多,但重映的宣發物料在互聯網上能輻射的人群必然更多,已經板上釘釘的“詐騙電影”還有資格卷土重來,是對網友心目中電影市場整體印象的貶損,尤其值得警惕。
實際上,最近幾年的重映片的確比以往更多,但重映的標準越來越令人琢磨不透。有的影片去年才上映,今年就重映。比如《奧本海默》《灌籃高手》《孤注一擲》,但從票房表現來看,這重映片平均票房才不到300萬,《孤注一擲》更是只有96萬。
在電影供給不足的情況下,重映的確是一個救市的辦法,但重映也需要標準,不是什么影片都值得重映。與其著急定檔,不如先想清楚重映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影片值得重映。
重映其實是有規定的。
早在2018年底,國家電影局出臺《國產電影復映暫行規定》目的就在于給“重映潮”降溫,規范和完善電影復映管理,鼓勵創作更多優質的原創電影。
當年《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首映還未過半年就再次重映,大地院線自發小規模重映上一年才上映的《戰狼2》,都讓不少影迷怨聲載道,甚至對重映行為產生反感。
于是這一規定首先從時限上對復映片作出定義,即距首次公映結束超過兩年再次進行發行放映的國產電影;其次強調電影復映應嚴格保護各版權相關方合法權益;第三規定復映片必須重審;最后限制復映影片上映范圍不能超過2500家影院,每家影院只能有1個影廳排映。
《國產電影復映暫行規定》
復映即重新發行,也通常被習慣稱之為重映。規定一出,打擊的是受商業利益驅使試圖圈錢的重映行為。
如果將時間線拉得再長一點,可以發現,2012年《泰坦尼克號》推出3D版重映獲得巨大票房是重映熱的起點。隨后一批2D轉3D重映片陸續登場,如《2012》《一代宗師》《功夫》,但不少影片同樣面臨3D轉制是否有必要的質疑。
直到2017年,《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以加長紀念版第二次重映拿下1.7億票房,成為國產片重映票房第一。老片重映或以情懷、或以技術、或以內容增改為噱頭,成了電影市場的重要補充,也很容易被認為是有利可圖的好生意。
(圖源:豆瓣)
與此同時,販賣情懷、濫用技術也是重映總繞不開的爭議點。關于重映的規定出臺后,重映現象也有所回落,片方與院線不得不思考如何更好地運用重映策略,提高重映性價比。
直到2020年之后,一切又被打破。影院營業率未完全恢復時,新片上映有風險,片方總是不傾向于冒險,如何補缺成為火燒眉毛的要緊事,重映片便挑起重擔。
(圖源:燈塔專業版)
上映不久的新片也加入重映行列,打破所謂的市場冷卻期限制。如《流浪地球》《一點就到家》《中國機長》,這些影片在重映時距離首次上映都不到兩年,顯然并非出于商業目的。
排片也不再受限,如2021年重映的《阿凡達》,重映第二天就以23.6%的排片占比超過同期霸占榜首的《你好,李煥英》成功登頂,最后拿下3.75億票房成績,甚至高出許多同期上映的新電影。
(圖源:貓眼專業版)
因此,當中國電影市場庫存不足,又缺乏現象級大片的情況下,重映片豐富市場供給的功能彌足珍貴,一些大片重映也有利于帶動觀眾的觀影熱情與票房大盤。
但重映片不能走向“湊數品”。由于去年中國電影市場存量幾乎消耗殆盡,今年電影庫存更加捉襟見肘,重映片相較上一年肉眼可見地多了起來,但效果也不盡如意。除了《你的名字》,《奧本海默》《沙丘》等重映片都沒有破千萬,《孤注一擲》連百萬都不到,《功夫之王》只有2.3萬,而這些作品在首映時都是過億之作。
要想發揮好重映價值,就要重新規范電影重映的體制機制,選什么樣的影片重映成了更為重要的考量。
從2020年,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重映片選片策略及反響。
隨著中國電影行業逐步復工,重映片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為了提振電影市場,中影和華夏在3月與7月陸續推出了幾批復映影片,國產片和進口片都來添一把柴。
國產片里,有《戰狼2》(951.3萬)《紅海行動》(207.5萬)《湄公河行動》(41.4萬)這類主旋律氣質的新主流大片,有《尋龍訣》(2234)《美人魚》(492.1萬)《捉妖記》(149萬)這類商業類型片,還有《哪吒之魔童降世》(2200.2萬)《白蛇:緣起》(1404.9萬)《大魚海棠》(971.4萬)這類表現突出的國漫大作。
(圖源:貓眼專業版)
進口片里,有好萊塢催淚溫情片《一條狗的使命》(82/106.2萬)系列,經典老片《當幸福來敲門》(388.4萬),動畫電影《尋夢環游記》(1771.4萬)《瘋狂動物城》(419.4萬)《超能陸戰隊》(89.1萬),以及近年奧斯卡得獎作品《綠皮書》(3.8萬)。
這些類型多元的重映片,以高票房、高情緒、高口碑作品為主,大多通過公益發行的方式上映,所有的放映收入都劃歸影院。從票房表現上,不難看出動畫電影還是有不錯的二次吸引力,其次是更能連接觀眾情感、喚起家國情緒的作品,而那些動作、奇幻商業類型片更像一次性買賣,似乎很難產生重復的商業價值。
近年重映還多了一個為新上映的系列續作宣傳的目的。比如今年《沙丘2》上映前,《沙丘》進行了為期10天的限定重映;《白蛇:緣起》也在《白蛇:浮生》上映前作了重映。在此之前,《阿凡達》《還是覺得你最好》都做過為系列續作預熱的嘗試。
(圖源:微博@電影沙丘2)
《沙丘》只重映了10天就獲得了846萬,由于《沙丘》系列世界觀龐大,觀眾有“補課”需要,加上視效美學風格適合電影院欣賞,都是吸引觀眾買票的原因。因為《白蛇:緣起》已經經歷了兩輪重映,今年為了《白蛇:浮生》預熱再次重映,只獲得104.3萬也情有可原?!哆€是覺得你最好》作為小體量愛情喜劇片,缺乏視效吸引力與懷舊基礎,重映票房注定不高。
在重映片里,《阿凡達》是最有代表的案例,首先就滿足了口碑、品質與懷舊基礎,其次視效突出適合影院體驗,再是有為續集預熱的重映契機。這些因素便是重映片選片需要考慮的基礎要素。
如何更好地發揮重映性價比?
重映片的市場號召力本身就是有限的。一方面,電影觀眾已經處于不斷流失的狀態,重映片更依賴影迷或者中高頻觀影用戶的支持,如何讓這一部分受眾被吸引至關重要;另一方面,老片基本都能通過流媒體等渠道獲取,而電影院觀影恰恰有著區別于流媒體觀影的獨特之處,重映更需要那些適合電影院觀看的電影,以此滿足觀眾的觀影體驗。
從商業價值來看,國內重映票房榜前十名,是《泰坦尼克號》《阿凡達》《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大話西游》《2012》《你的名字》《誤殺》《星際穿越》《指環王1》《我要我們在一起》,不外乎是有著全球影響力、視效突出的外國進口大片,或具有粉絲基礎的日本動畫電影、香港經典老片。
(圖源:豆瓣)
值得注意的是,兩部國產片《誤殺》《我要我們在一起》的重映效果?!墩`殺》重映的時間,是2020年7月20日影院復工日,離第一次上映才過了半年多。在一眾重映片與新片競爭下,《誤殺》最高拿到了近半數的日票房大盤占比,以及近20%的排片占比,在于它以懸疑反轉的爽感踩中了觀眾的娛樂需求。
《我要我們在一起》曾是2021年“520”檔期的票房冠軍,次年同檔期再次重映,重映首日就拿下42.2%日票房大盤占比,這一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檔期沒有其他競爭對手,在它之后的下一部愛情片,是半個月后才上映的《暗戀·橘生淮南》。
(圖源:微博@電影我要我們在一起官微)
這兩部重映片都指向了一部電影適合重映的兩大要素:一是契合觀眾觀影偏好,二是檔期內優勢突出。
這也說明重映片是有市場的。在重映片的討論中,常將老片首映也混在一起討論。比如許多宮崎駿的作品《千與千尋》《紅豬》《哈爾的移動城堡》,今年暑期檔上映的《航海王:強者天下》《食神》也屬于此類。其實很多經典老片首映或重映,除了公映外,還有通過藝術院線或電影節的方式放映,以此滿足部分影迷的需求,一票難求的情況也比比皆是。
《航海王:強者天下》劇照(圖源:豆瓣)
結合上述兩大要素,選擇兼顧藝術與商業屬性的影片重映,才能讓老片與新片合力將觀眾拉回電影院。
從上映時間來看,由于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有很大的檔期依賴癥,據燈塔數據,2023年檔期貢獻仍保持全年68%票房的高位,熱門檔期是觀眾一年觀影的主要時段。重映片可以嘗試從平常周末檔入局,不搶占熱門檔期,避免與新片撞檔期。
(數據來源:燈塔數據)
這一次,中秋檔新片多集中于劇情、家庭、懸疑等小體量作品,類型大片缺失?!段饔斡浿畬O悟空三打白骨精》《流浪地球2(3D版)》《我是哪吒2之英雄歸來》三部影片的重映看似是一種提供多種類型化選擇的做法,但如果電影內容質量本身非常不足,提供更多的選項還不如不提供。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重映片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在于,其口碑是完全解禁的,比起新片上映前需要從層層宣傳中撥開迷霧判斷究竟好不好看,重映片的判斷要簡單直接得多。這就導致,首次上映時口碑極差的電影,實際上重映最多也只能賺到低頻觀影用戶的錢。這部分用戶本身對于電影就沒有產生緊密鏈接,再遭爛片“割韭菜”,免不了完全流失。
《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劇照(圖源:豆瓣)
從具體做法上而言,毒眸的建議是,既然復映影片有重審的規定,不如組織相對應的研討會,對于重映的影片的內容質量、市場口碑進行把關,設立“熔斷機制”,讓首次上映之后被蓋棺定論為“詐騙電影”的影片沒有機會再重返市場。另一個層面,討論建立一個待重映大片儲備庫,對于有救市需求的冷檔期,補位有價值的重映影片,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
重映片頻出的現象,核心指向的還是電影市場產能不足、缺乏頭部大片以及檔期依賴癥的問題。當然,即便將來新片供給跟得上了,重映依舊是需要認真對待的事情。無論是好的品質,還是新的技術與內容,“好”與“新”仍是一部影片能夠重映的基礎。電影院多年以來培養的觀眾來之不易,留住觀眾與吸引新的觀眾是當務之急,不能讓爛片讓一切努力白費。
學會尊重觀眾,才能贏得觀眾。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已獲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免責聲明】
關鍵詞:電影 | 重映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煙花生產國,中國正面臨煙花產業轉型的關鍵階段。如何將工業品打造成具有更高價值的文化產品,是當下地方政府、煙花品牌需要共同思考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