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南豆
“不夠看!多少年沒有這么全家每天跟著電視追劇了”類似的聲音最近一周充斥在社交媒體上,臨近年底,《我是刑警》給劇集市場打了一針雞血,晉升年度必看劇集行列。
劇情播至中段,愛奇藝熱度值已經破萬,還有繼續攀登的空間。自開播以來,《我是刑警》全面領跑云合、燈塔、貓眼、酷云等多個平臺。根據酷云收視峰值顯示,該劇在12月1日晚正式破3%,且連續9天位居全部頻道平均收視率TOP1,登頂全端播放市占率NO.1。在社交媒體上,《我是刑警》斬獲全網熱搜話題超760+,引領起了全民追劇的熱鬧氛圍。
復盤《我是刑警》的成功因素,“紀實感”是它最突出的特征,在市場中也具備足夠的稀缺性與國民性,從而為爆款打下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它還具備召喚男性觀眾的產業價值,這對當下的劇集市場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增量。同時,其足夠廣泛的觀眾基礎,讓愛奇藝關于“現實主義題材出爆款”的判斷再一次被印證。
之所以擔得起“年度必看”之名,是因為《我是刑警》在近幾年的劇集市場供給中,都是近乎于“孤品”般的存在。其內容取材自35年來15個具有時代烙印的典型案件,尤其強調“紀實感”的刑偵劇創作審美,這也是它吸引觀眾的核心原因。
不似以往的警匪懸疑類劇集中,往往存在“神探”與“天才罪犯”之間的角力,以令觀眾達到智識推理層面的享受,《我是刑警》的“紀實感”便存在于,案件的偵破需要依賴刑警公安系統巨大的人力、物力資源堆積才能達成,沒有“天神下凡”。
開播便是當年震驚全國的西山礦大案,犯罪團伙連殺12人,甚至槍斃了自己的同伙并放火銷毀了證據。在當年DNA檢測與采集并不充分的年代,案情推進一籌莫展。此時,正是刑偵人員反復不斷堅持對事發現場勘驗、尸檢、推測,才終于找到了些微的嫌疑人特征,讓后續的摸排工作有了抓手。
播至中段,又迎來張克寒系列槍擊案(原型應為悍匪周克華)。在當年的刑偵條件下,攝像頭覆蓋網不全,清晰度也有限,公安干警都是依靠肉眼在海量的監控素材中尋找犯罪嫌疑人的痕跡。張克寒本人反偵查能力又極強,擅于偽裝,刑偵人員只能靠人海戰術,晝夜不停地看監控素材,從一個大概的身影追查到面部照片,再追查到他的姓名與地址,最后才終于收網。打擊犯罪不是智力游戲,而是汗水與淚水澆灌出的果實。
不僅如此,《我是刑警》還大膽展現出了專案組在組織辦案過程中遇到的系統性難題。因張克寒在多個城市之間流竄作案,涉及多地警方之間協調辦案。最開始因兩地公安的過往恩怨始終不愿并案調查,后來抽調人手集中觀看監控時又調集不來足夠的人員,鎖定嫌疑人身份時地方分局又不及時上報,打草驚蛇錯過了最佳抓捕機會。犯罪分子多年逍遙法外,除了本人反偵查能力強之外,也是刑偵機關的機制缺陷導致“輸給了自己”。
還原真實,敢說真話,讓《我是刑警》的“紀實感”不僅停留在表面,而是力透紙背。
某種程度上來說,“紀實感”也是對古早刑偵劇審美的一種復歸,但它又找到了足夠創新的當下表達。
刑偵劇一直是國產劇中的一大特色類型,毒眸曾在過往的文章(點此閱讀:《從<重案六組>到<獵罪圖鑒> ,刑偵劇依然是剛需》)中詳細梳理過刑偵劇的發展脈絡,在90年代至2004年,刑偵劇的發展如火如荼,涌現出一批高質量佳作,彼時“紀實感”就是刑偵劇能俘獲觀眾的重要殺手锏。但此后熱潮退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有口皆碑的刑偵劇幾乎消失于公眾視野,反而是懸疑犯罪劇集成為相近類型中的主流。
直到《我是刑警》重新出現,沉寂多年的刑偵審美重回大眾視野,但《我是刑警》并未將所有的注意力停留在對案件的復原,而是加入了對整個刑偵系統的呈現,讓無數觀眾了解數十年來刑偵干警日常工作的點點滴滴。
對刑偵系統的呈現,既包括刑偵技術與能力的升級,也包括刑偵隊伍的人才培養。二者之間的關系就像皮肉與筋骨,支撐起了整部劇豐富的血肉。
如何在不采用單元劇的形式下,將35年來的15個案件串聯起來呢?《我是刑警》給出的解法是,以基層民警秦川(于和偉飾)及其親友為核心,用他在警隊成長、升遷的脈絡,將每個大案要案串聯在一起,并同時帶出了一串極其豐富的刑警群像。
于是,我們可以在劇集開篇時看到,九十年代的刑偵工作,需要逐個找群眾摸排,用腳步丈量犯罪者的蹤跡;行至中段時開始依賴監控找尋線索,一盒一盒的眼藥水成為努力的勛章;到劇集的后期,更加先進的刑偵技術想必也會逐步現身,辦案的思路與方式方法都隨著時代而進步。
技術在客觀上進步,但人的能力需要主觀上的培養。老中青三代刑偵工作者的傳承,是貫穿始終的一條重要主線。秦川堅持與多年未破的懸案“死磕”,除了希望打擊罪犯的囂張氣焰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心理動因便是在破獲大案的過程中帶出新人。案件陷入僵局時,秦川有時不主動帶節奏,而是通過啟發式的提問,調動年輕警員自己摸索破局思路。
不僅如此,要讓人物形象立住,而不是淪為串聯案件的工具,就必須具備作為人的情感以及對刑警工作的精神認同。秦川哭得最兇的一次,是在外地辦案時妻子在家中發高燒,他因案情處于關鍵階段而無法回家照顧,但對家庭的愧疚之情其實一直縈繞心頭。當妻子看見窗外萬家燈火,試圖挽留秦川在家中多留些日子時,秦川說道,“你們看到的是萬家燈火,我看到的是躲在黑暗里面的罪惡?!倍潭桃痪洌辣M刑偵干警的使命與責任。
正是從肉到骨的精細刻畫,讓《我是刑警》具備了叫好又叫座的底氣。拆解它成為爆款的重要因素,稀缺性與國民性是兩大關鍵詞。如前文所述,對古早刑偵審美的重現,對刑偵工作歷史的還原,是它稀缺性的由來。而對蘊藏國民記憶的大案要案的還原,是它具備國民性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對邏輯推理與情感價值的兼顧,讓它真正能在當下滿足不同受眾的觀劇體驗,由此成就爆款。
從刑偵劇的框架里跳出,站在整個市場的維度來看,《我是刑警》的產業價值也不可小覷。
比如,對于男性觀眾而言,《我是刑警》是對男性觀眾偏好劇集的一大補充。刑偵劇一向是男性觀眾較為喜好的類型,據德塔文報告顯示,2021年與2022年TOP30電視劇市場性別偏好中,作為刑偵劇母類型的懸疑類型男性景氣指數均高于市場整體,是市場供給中吸引男性觀眾的中堅力量。
2021年和2022年電視劇市場性別偏好(圖源:德塔文)
而《我是刑警》對“紀實感”的強調也對男性觀眾更加友好。劇集選取的大案要案大都作案手法殘忍,嫌疑人狡猾難測,在還原整個案件的過程中呈現出不少獵奇與大尺度的元素。案件的破獲過程也符合現實邏輯,不以個人英雄主義論成敗,傳遞出刑警隊伍對正義、果敢、奉獻精神的追求。這些部分都極大程度地滿足了男性觀眾的喜好。
更重要的是,在男性觀眾喜歡之余,刑偵劇所涉及到的案情具備國民性話題,所傳遞出的樸素的大眾情感也極具廣泛感知,因此男女老少都容易被其吸引,是十分有機會再次誕生全民爆款的類型。
過去刑偵劇誕生過太多經典之作,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某種集體記憶。比如《我是刑警》片尾曲選用的《少年壯志不言愁》,就是1987年播出的經典刑偵劇《便衣警察》的主題曲,當熟悉的旋律再度響起,無數觀眾在彈幕中表示,“DNA動了”。
大案要案的存在,也是與當年社會環境所緊密貼合的,它不僅是國民的影視記憶,也同樣是國民的社會生活記憶。這意味著,刑偵劇的底色就是現實主義的。
對現實主義題材的追求也是愛奇藝一直以來貫徹的重要發展方向。在今年的愛奇藝世界大會上,首席內容官王曉暉提到,真正能夠記錄時代的、最大的爆款一定來自于現實主義題材。事實上,不論是過去的《狂飆》《人世間》,還是今年的爆款《南來北往》《城中之城》《凡人歌》,無一不是這一判斷的重要力證。
而《我是刑警》則是現實主義題材的另一大面向,在犯罪、懸疑類型逐漸往高概念、社會派發展的趨勢下,愛奇藝基于現實主義追求,重構了人們對新時代刑偵劇的想象,將理想化中的國民爆款給拍了出來。
這是找尋觀眾之間最大公約數的一個抓手,即便內容分眾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但《我是刑警》用事實證明仍然會有走心的創作收獲不同的觀眾共同的掌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已獲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免責聲明】
關鍵詞:劇集 | 電視劇 | 我是刑警 | 紀實刑偵
這個年底,電影市場驚喜不小。正當《好東西》在輿論場激起震蕩,預測票房從約3億漲至近7億時,另一部沒那么被看好的恐怖類型之作《鴛鴦樓·驚魂》悄咪咪破億,打破大眾對國產恐怖片的票房想象。
在北美,《海洋奇緣2》首周末便席卷逾1.39億美元,前五天更累計至2.25億美元,刷新感恩節檔期多項歷史紀錄,引領迪士尼動畫工作室走出低谷,為全球院線復蘇再注入一劑強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