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沒奇怪
編輯|劉南豆
這個年底,電影市場驚喜不小。
正當《好東西》在輿論場激起震蕩,預測票房從約3億漲至近7億時,另一部沒那么被看好的恐怖類型之作《鴛鴦樓·驚魂》悄咪咪破億,打破大眾對國產恐怖片的票房想象。
華語首部核輻射題材災難片《焚城》為冷檔期上大片開路,以2.3億票房帶動冷檔期大盤熱度;《哈利·波特》系列重映為分線發行與重映策略提供參照,11月上映的4部系列作品累計票房約1.5億,維持了票房基本盤。
作為冷檔期重要填充的進口動畫IP,《蠟筆小新:我們的恐龍日記》《海洋奇緣2》表現中規中矩,保持破億票房水位線。同時,文藝片相繼登場,《風流一代》開啟22天限時點映,《老槍》《完美的日子》等作品繼續給分線發行投石問路。
(圖源:燈塔專業版)
最終,今年11月票房定格于18.77億,與去年同期16.85億相比,同比增長11.3%。上映影片數量也達到59部,比去年足足多出10部,也是今年上映影片數量最多的一個月,比暑期檔所在的8月都還要多上一部。
要知道,今年最重要的暑期檔、國慶檔票房同比大幅縮水,全年票房更是才剛超過400億,同比縮水21%,上映片數也同比下滑10.8%。
僅憑最后一個月,年票房或許很難達到去年549.5億元的成績,全年水準預估,或可參考2015年的438.08億元。
如此一來,11月能取得超過去年的成績,對整個市場而言,是個恰如其分的小驚喜。
(圖源:燈塔專業版)
當然,取得與疫情這幾年平均水平相當的票房成績,11月的電影市場可謂是使出渾身解數。可以肯定的是,電影市場正在打破一些老規則,努力想辦法自救,這個11月就在實踐一些路徑,為未來開路。
11月的兩部意外之喜,《好東西》與《鴛鴦樓·驚魂》之所以取得令人意外的票房成績,共通之處在于它們都滿足了市場稀缺性這一關鍵要素。
《好東西》做出了市場稀缺的內容與表達,憑借出新的內容,在點映積累起口碑。同時,影片所涉及的性別話題,正處于輿論場的風口浪尖,影片討論度也逐漸打開,進而激發觀影熱情,推動預測票房接連上漲。
據《2024中國電影觀眾變化趨勢報告》,題材/故事吸引我、視覺特效沖擊感強、感覺精彩刺激/有爽感,是中國觀眾影院觀影動機前三名;“有共鳴”的內容雖不構成觀眾進場的第一動力,卻是映后被廣泛討論的內容。
(圖源:燈塔專業版《2024中國電影觀眾變化趨勢報告》)
能否與影片產生共鳴,只有看過電影才能回答。僅憑故事簡介,《好東西》乍一看很難出新。因此,映后口碑的慢慢發酵能發揮票房的長尾效應。與《好東西》一樣,去年《封神第一部》后期票房逆跌也離不開觀眾“自來水”營銷。
除此之外,今年的其它時間里,一、二線城市票房在不斷萎縮。而《好東西》上映后,大幅帶動一、二線城市票房上漲,遠高于過去一年均值水平,讓一、二線城市用戶觀影需求被打開。同時,影片也并非只受女性用戶青睞,上映前幾天,男性觀眾占比也有小幅提升。
《鴛鴦樓·驚魂》則屬于稀缺類型。該片打破過去五年國產恐怖片累計票房記錄,在中國影史國產恐怖片票房榜上,成為僅次于《京城81號》兩部系列作品的票房第三之作。
(圖源:燈塔專業版)
影片上映之初,毒眸就在國產恐怖片(點擊閱讀:《國產恐怖片要回春了嗎?》)的分析中,提及近5年僅有一部國產恐怖片票房超過了1000萬。《鴛鴦樓·驚魂》如今破億,遠超最初的4000多萬預測票房,再次印證了大眾對國產恐怖片存在觀影需求。
從《鴛鴦樓·驚魂》的觀影群體來看,24歲以下年輕群體占比近50%,與今年暑期檔另外兩部國產恐怖片《替身紙人》《午夜6號房》的購票用戶畫像年齡區間基本一致,進一步肯定恐怖片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
(圖源:燈塔專業版)
由于中國電影市場平均觀影年齡越來越大,年輕觀眾正逐年流失。電影市場迫切需要將年輕觀眾拉回電影院,由此改變觀影年齡結構,恐怖片恰好是突破口之一。
除了類型稀缺這一優勢,《鴛鴦樓·驚魂》還集合了當下兩大流行元素,“中式恐怖”以及“女性復仇”。如果國產恐怖片的劇作和制作更加精良,改變大眾對國產恐怖片粗制濫造的刻板印象,從結合“流行”,到成為某種“流行”,那么這一類型還是有非常值得開掘的市場空間。
《焚城》海報(圖源:豆瓣)
在稀缺類型具有市場吸引力這一規律上,11月上映的《焚城》也歸屬此類,上半年上映的《周處除三害》《異形·奪命艦》都是佐證。
今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熱之作《某種物質》,也在坊間流傳被引進并有上映可能,由于其邪典電影氣質,看上去并不符合國內能夠上映的范圍。某種程度上,這種影片的上映存在可能性,突出的是影院觀影所具備的不可替代性體驗,同樣體現出稀缺類型對影院吸引力的重要影響。
11月,也是《哈利·波特》系列,以及其他進口片陸續集中重映的一個月。從10月11日至今,《哈利·波特》全系列八部作品全部于院線重映,截至發稿前,共計獲得近3億票房,單片票房表現甚至比許多新片票房還要高??梢娊浀浜闷x擇合適的時機重映,的確具有可觀的票房表現。
除了《哈利·波特》系列,《這個殺手不太冷》《海上鋼琴師》等經典老片也相繼重映,分別獲得了1726.3萬和822.4萬票房。雖然并不是所有的重映片,都能達到如《哈利·波特》同樣的熱度,但從《哈利·波特》系列重映效果,也可以總結出可供遷移的經驗。
《哈利·波特》系列重映形成“馬拉松式”觀影現象,創造了一種觀影儀式。從用戶畫像可以發現,《哈利·波特》系列影片觀影人群里,24歲以下占比超50%。不少影院采取了多部連購優惠,以及場景打卡、贈送周邊的方式,跟上年輕群體的打卡文化,以沉浸式場景培養觀眾去影院觀影的儀式感。
《哈利·波特》海報(圖源:豆瓣)
與此同時,消費品牌如奈雪的茶,也趁此時機推出與《哈利·波特》IP的聯名活動,使得全社會的消費語境上,形成了圍繞《哈利·波特》IP的消費氛圍。
這些重映進口片,不少都采用了分線發行的方式,包括《哈利·波特》系列、《這個殺手不太冷》,接下來,還有一批試點作品已經定檔,如《如父如子》《爆裂鼓手》。新片序列里,動畫電影《驀然回首》,紀錄電影《女人世界》也在分線發行之列。
分線發行從去年提出,到今年尤以《哈利·波特》系列重映為例,開始成規模實行。其目的是為了更加精準地將影片投入市場,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影院的差異化需求,將影院放電影的投入產出比最大化,也能夠讓電影市場更加多元化。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讓所有籃子都裝一種小雞,而是讓不同的小雞在不同的籃子里都能呼吸。這也是保證中小成本作品市場空間的有力方式。比如,《老槍》《完美的日子》皆采取分線發行。不過,《老槍》先采用分線發行,后全線公映,但首映日沒能收獲好的票房與排片占比,再進行全線公映也失去了意義。
《老槍》海報(圖源:豆瓣)
所以,以分線發行為代表的精細化發行,怎樣執行是更優狀態,目前還在摸索。《哈利·波特》系列重映,能排映的影院選擇為進口片排名前3500的影院,同時符合相應高規格影廳的影院才可報名,導致不少不符合這一要求的縣城影院被排除在外。相應用戶觀影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無疑壓縮了票房可能性。因此對于這種極具市場關注度的作品,可以考慮適度擴大影片排映范圍。
《驀然回首》也采取了先在全國藝聯加盟院線上映,后增加部分影院上映的策略,但后期效果也并不如意。全國藝聯對于藝術片發行試水多年,如今在現有加盟影院的基礎上,初步選定了約500家影院打造“核心影院圈”和約20家“藝聯旗艦店”,將匹配差異化的片源。
限定影院上映,肯定無法滿足所有受眾,如何讓影片與影院效益最大化,讓影片與合適的受眾相遇,仍舊值得探索。
其實,觀眾不是不愛看電影了,只是看電影的方式也不只是電影院這一個渠道了。
如何調整影片上映策略,調整影片與觀眾的互動關系,恢復影院的活力,都是時下電影人無法回避的問題。院線電影失去觀眾,是因為院線電影失去了觀眾信賴,要想讓觀眾回來,就要一點點重建觀眾對院線電影的信賴。信賴又建立在影片的口碑之上,而口碑既離不開內容本身,又與當下口碑體系息息相關。
在興趣分眾化時代,為影片找到最合適的觀影群體至關重要,分區域點映便是其中一種嘗試?!逗脰|西》就采取了在北京、上海,以及一二線城市提前點映。參考邵藝輝上一部作品《愛情神話》的受眾構成,不難意識到一線城市將會是重點票倉,果然給《好東西》帶來了首輪超強口碑發酵。相同的是,即將上映的《破·地獄》采取了先在廣東點映的策略,即先鎖定最基本觀影群體,再通過口碑擴散,吸引其他潛在觀影人群。
(圖源:微博)
與此同時,唯檔期論也不攻自破。
11月上映的災難片《焚城》,挑戰冷檔期拿下2.3億,市場給出的回答是,好作品在非熱門檔期的普通周末也有市場潛力。由于技術限制,國產災難片數量本就不多,又受到意識形態因素影響,國產災難片的市場表現也并不穩定,至今破億之作也僅11部,多見于國慶檔、暑期檔、春節檔?!斗俪恰窡o疑做了“吃螃蟹的人”。
反例也在側面印證,市場上什么內容在被需要?!俺叨取庇形Γ皇瞧狈勘WC。進口片《角斗士2》北美定檔R級,在北美市場表現突出。內地與北美同步11月22日上映,即便無刪減、無修改,并提示“未成年謹慎觀看”,但票房成績并不算好,上映兩周還不到4000萬。
《角斗士2》海報(圖源:豆瓣)
不同于《異形:奪命艦》具有普世性表達,從內容上看,《角斗士2》的故事背景與國內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內地用戶對于故事的理解存在隔閡,難以產生廣泛共鳴;從用戶畫像上看,男性占比高,且40歲以上用戶占比38%,多以雷德利·斯科特影迷群體為主??梢?,這種古羅馬史詩感敘事,即便有業已成名的導演加持,對不熟悉該背景與該導演的年輕用戶吸引力不足。
老套敘事也在迅速被觀眾淘汰,諸如《勝券在握》《戴假發的人》,雖片子量級不小,但內容缺乏新意與話題?!洞骷侔l的人》更是才上映一周,就迅速上線流媒體,票房僅420萬。如此短的窗口期,也在進一步消減觀眾選擇前往影院觀影的熱情。
像《好運來》之流,靠喜劇類型、喜劇明星吸引觀眾入場,卻口碑不佳之作,雖然首日取得極佳開畫票房,但衰減迅速,成為“一日游”電影,同樣不需要窗口期。
不像好片云集時代,偶有爛片看似無傷大雅,在好片難尋的時代,一部爛片的殺傷力足夠巨大。爛片在消耗觀眾信賴,而背后評分體系的崩塌,維系“自欺欺人”的假象,也在加劇電影行業的病變。
延續11月的努力,步入12月,定檔影片數量不少,類型也十分多元。動畫電影《小倩》《雄獅少年2》,好萊塢熱映奇幻歌舞片《魔法壞女巫》,皇后樂隊、張杰演唱會等紀錄電影,文藝片《最后的告別》接連定檔。整體足夠新鮮,但除了群星諜戰片《孤星計劃》,多是中小成本影片堆積,仍缺乏頭部作品提振市場。
當好現象與壞現象一起擺到臺面上,或許未來的腳步會更清晰。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已獲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免責聲明】
關鍵詞:電影市場
為了吸引國際影視資本,促進影視產業健康繁榮發展,各國紛紛出臺了一系列影視制作激勵政策。這些激勵政策不僅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提升了就業率,還通過影視節目的廣泛傳播,振興了拍攝地的旅游業,提高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不夠看!多少年沒有這么全家每天跟著電視追劇了”類似的聲音最近一周充斥在社交媒體上,臨近年底,《我是刑警》給劇集市場打了一針雞血,晉升年度必看劇集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