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嘉琦
2024年國產劇的第一槍,由《繁花》打響。
從排骨年糕到西裝款式,從上海建筑到光影美學,《繁花》自開播以來,已經引起了全方位的討論度,每一幀都被觀眾細細拆解。截至發稿前,已有超過17萬人在豆瓣為《繁花》打出8.3的分數,站內熱度也突破了31000,是當之無愧的“開年第一劇”。
不管從哪個方面去看,《繁花》都是個“難以復制”的項目。金宇澄的同名原著曾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及茅盾文學獎,導演王家衛首次執導劇集的“含金量”更是無須多言。無論是演職員陣容所自帶的極高關注度,還是超出平均值許多的拍攝周期,都印證著《繁花》的獨一無二。
基本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的《繁花》,就這樣生猛地出現在劇集市場上,一躍成為突破內容創新的行業新標桿。
這其中,不能忽視的是平臺的力量。在《繁花》從立項到播出的過程中,騰訊視頻既是堅定的支持者,給予了導演在內容上充分的自由度和尊重,同時也是重要的推動者,在商業層面、電視臺發行、播后宣傳、運營等重要環節提供了支持。
更重要的是,選擇開發這個項目本身,體現的是平臺的態度:只有敢于走前人未至之路,才能突破天花板,成為行業發展的引領者。
熙熙攘攘的黃河路,煙火繚繞的市井弄堂……寥寥幾個鏡頭,《繁花》就勾勒出一幅九十年代的上海畫卷。
“有市場的藝術品”,這是騰訊在線視頻影視內容制作部副總經理、《繁花》總制片人李爾云對《繁花》的理解。李爾云告訴毒眸,在推進合作時,他們看了一集劇本,僅從文本就能感受到躍然紙上的“美”。
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的,在和導演方接觸過后,平臺內部一致的答案就是:一定要拿下這個項目。
客觀地看,《繁花》是個有風險的項目。一方面,無法預測的項目周期對平臺而言就是無形的壓力,事實也的確如此,《繁花》經歷了三年多的拍攝周期,超出一般劇集項目的平均值許多,播出時間也有不確定性,這意味著所有商業合作和內部排播都要隨之調整;另一方面,嚴肅文學的影視化可能會帶來的理解門檻,以及王家衛獨特的藝術風格能否與觀眾審美適配,也毫無先例可參考。
不過,風險和創新永遠一體兩面,選擇了《繁花》,自然意味著騰訊視頻已經下定決心,即便頂著巨大的壓力,也要以產出優質內容為第一目標。而在此情況下,計算投入產出比顯然是不必要的,它代表的更像是一種平臺精神:基于對行業趨勢精準的判斷與洞察,做出能夠“點燃市場”的精品。
騰訊視頻“消化”這些壓力的方式,就是對創作者的信任與尊重。
這種信任并非盲目,在與王家衛多次溝通的過程中,李爾云逐漸意識到,雖然是初次執導劇集,但他并非對此全無了解,而是會去關注近年來劇集市場上表現好的作品,內容底色也是關照社會的、最能觸達廣大人民的情感——將內容交給值得信任的創作者,并給予對方充分的表達空間,是尊重內容的最好體現。
“好內容”一直是騰訊視頻藝術驅動戰略的核心,而創造好故事的前提,便是尊重藝術家與藝術創作。騰訊視頻在兩年前就已提出要成為“藝術與科技驅動的視頻娛樂引領者”的目標,去年的X劇場已經憑借三部高口碑的作品,以及今日上線的《黑土無言》,都證明了這并非口號,而是寫入平臺基因的宗旨。
《黑土無言》
《繁花》只有一部,但我們從不缺少優秀的創作者。騰訊視頻正在扶持更多優質項目,尋找更多劇集行業的“藝術家”。
《繁花》背后的合作邏輯,是在信任與尊重的基礎之上各取所長?!斗被ā凡コ龊?,圍繞其展開的話題五花八門,在宣傳一側,平臺也給予了不小的支持。這也是騰訊視頻的優勢所在:能在充分了解內容的基礎上,輔以海量的用戶數據,拆解出一套最適合《繁花》的宣傳+運營策略。如今圍繞該劇的一系列跨界討論,有效助推了熱度的再攀升。
《繁花》同步播出了滬語和普通話兩個版本,其中滬語版的討論明顯更熱烈。拍攝同期用的滬語表演,更適配《繁花》所講述的上海故事,也能最大程度地釋放演員的魅力。
在學術領域,方言劇的核心是“以地域文化為創作背景”,當地方言在劇中的出現,是為了服務地域文化的表達。而在劇集從臺播時代轉向網播時代后,觀劇人群在地域上的區隔逐漸減弱。
但不可否認的是,對地域文化的呈現,是劇集內容所要承載的人文關懷,也是平臺不可忽視的社會責任。從去年播出的《漫長的季節》中,同樣能感受到這一點,劇中的東北不再是過往影視作品中所呈現的大雪紛飛、蕭條落寞,而是充滿了秋日的生機,蘊含著濃郁的東北特色。
《漫長的季節》
除了傳播地域文化的價值,《繁花》同時也指向一個結果:嚴肅文學IP的改編,只要足夠用心,就能夠跨越區隔。這一趨勢既契合了劇集行業對內容精品化的需求,也是觀眾審美日漸提高的表現。長視頻平臺、創作團隊和觀眾都不再滿足于制作和消費簡單的快餐內容,而是對內容的厚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作為尚未被開墾完全的富礦,嚴肅文學與影視的牽手既是對劇集內容的有效補充,也能讓文學走入千家萬戶。而充滿溫情的、能夠跨越時代長河的表達,無論何時都能引發社會的共鳴。
從騰訊視頻的儲備里,也能感受到平臺在這一內容方向上的決心:改編自梁曉聲同名原著的《黃卡》,以“戶口”為切入點反映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遷;講述廣東飲食文化的發展脈絡的《燕食記》,聚焦的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厚度;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主角》,則是劇集內容與戲曲文化的結合。
《黃卡》《燕食記》《主角》
對高品質劇集的不懈追求,正在逐漸落定為一種平臺氣質,從開創現實主義的科幻創作的《三體》,到豆瓣評分高達9.4的《漫長的季節》,還有剛剛完結、但熱度仍在持續上升的《繁花》,都為行業樹立了新的標桿,不僅顛覆了傳統劇集的所有標準,更讓觀眾看到了國產劇所能承載的更多可能性。
只有始終如一的堅持,才能逐漸為內容“升溫”。劇集行業是周期行業,在這種氣質傳遞到觀眾一側之前,騰訊視頻早已經歷了數年的沉淀。如今不斷涌向市場的優質項目,看似每一部都充滿偶然,實則都經歷過長達幾年的開發周期。這也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更多好內容將會繼續在騰訊視頻生根發芽,開出繁花。
劇集行業早已經通過多年的發展證明了一點:一味復刻爆款邏輯無法收獲成功,平穩地采用舊有模式的內容,或許降低了風險,但同時也壓縮了可能性。只有敢于創新的項目,才能不被所謂的“流行趨勢”拋棄,長久地駐扎在觀眾心里。
國產劇的上新數量正在逐年下降,而取而代之的則是口碑劇的增加,這背后指向的,正是市場對具備獨創性項目的追求。在這條創新的道路上,《繁花》是騰訊視頻的又一個重要節點。
此情此景,難免讓人會想起去年年初的《三體》。巧合的是,《三體》和《繁花》幾乎是同一時間開機,平臺內部對于這兩個項目的態度也極為相似:雖然知道難度會很大、時間會很久,但必須堅定地選擇。
《三體》的項目周期長達七年,其中拍攝大概花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光是作曲部分就耗費了七個多月。巨大的特效量同樣是困難的事,光是劇中涉及到的“三體”游戲,長度就有100多分鐘,相當于一部動畫電影的體量。這樣的項目,只有在平臺的堅定支持下才能最終落地。
劇集作為離觀眾最近的文娛消費品,有其必須肩負的時代責任,而作為平臺,在通過劇集內容參與記錄時代的過程中,要想“穩中求變”,創新的魄力與前瞻的能力缺一不可。
騰訊視頻對于創新的重視,也在一個個已經經過市場檢驗的項目中得到回饋:既有開辟科幻新賽道的《三體》,讓情景喜劇重回大眾視野的《鵲刀門傳奇》,也有在排播形式上有所突破的X劇場,還有《長相思》《愛情而已》等多元題材“微創新”的成果。
《鵲刀門傳奇》《長相思》《愛情而已》
劇集行業經歷過“尋找爆款公式”的時期,對“大IP”或是熱門題材的迷信,本質上都是為了減少項目的不確定性,降低投入的風險。但一系列經驗得出的結論是,“爆款”的誕生,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賴熱門題材或是流量演員。
爆款沒有公式,但并不意味著它是隨機的,對于正在努力實現工業化的劇集行業更是如此,每一個優質項目跑出的背后,都有從策略到執行的清晰鏈條。騰訊視頻為“爆款”找到的新答案,是回到對劇集內容本身的關注上來,同時跳出行業積重難返的慣性,在新的道路上繼續開拓。
當劇集市場進入存量競爭的時代,“爆款”的定義也發生了改變,不再是依據單一維度而產生,而是口碑、熱度、社會影響力、創新價值等多方面綜合考察的結果。
而這些維度共同指向的,則無疑是觀眾的選擇。觀眾既期待看到“從未見過的”《漫長的季節》與《繁花》,也喜歡在已經成為固定類型的古裝劇中,看到像《長相思》這樣讓人耳目一新的精品,或是聚焦小人物故事、能夠引發觀眾共鳴的《故鄉,別來無恙》。
《故鄉,別來無恙》
雖然《繁花》是難以復制的,但正如《三體》的成功,讓平臺乃至全行業對科幻題材劇集的落地有了信心一般,《繁花》的出現,既讓優秀的創作者和觀眾對平臺有了更多信心,也是平臺理念的延續與再呈現。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已獲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免責聲明】
關鍵詞:騰訊視頻 | 繁花
不到一周,網友對哈爾濱的稱呼已經從“爾濱”變成了“濱”,哈爾濱對南方游客的昵稱從“南方小土豆”變成了“馬鈴薯公主”。熱梗的快速更替,顯示了互聯網對這座城市的集中關注。